第82章(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刘义隆是他一手扶立起来的小皇帝,威望、人心、军力俱不如他。
  身后只有一座防守薄弱、空空如也的建康城,如何能抵抗?
  可是,他不愿。
  谢晦初时出兵,是因为信了刘义隆的北伐之言。
  后来得知是内战,当即收兵勒马,临江北望久之,怅然叹息道:“有雄兵如此,恨不能以此为北上勤王之师。”
  这江山,是他亲手平定的。
  他不愿让它再度陷入烽火炼狱、四*分五裂之中,更不忍和昔日同袍刀剑相向。
  于是解散荆州兵,单骑离去,没有再做抵抗。
  刘义隆将他抓捕到建康,举家抄斩。
  他因为主持新政,自绝于世家门阀,又被刘义隆恨之入骨,所以身后无殡葬,无谥号,无碑无坟。
  但天下人记得他。
  受刑之日,江左百姓尽皆落泪哀哭,称他的死是“蓝田玉碎”,奔赴刑场相送十里,为之罢市三日。
  ……
  《宋书》一百卷,只有谢晦一人是单独列传。
  他离去之后,满朝衣冠俱归沉寂,仿佛将这个时代所有的风骨都带走了。
  从此,南朝一百五十年岁月,不曾再出过他这样的人。
  这样的「生可傲冰雪,死能利栋宇。」
  这样的「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粱。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
  也是这样的,炽热烈火,难容于凉夜。
  刘裕死前为了保护谢晦,已是费尽心思,尽可能地筹谋周全。
  既留下了手诏,令后继之君善待他,“数从征伐,勿疑我相”。
  又遗命让他改任荆州刺史,加都督,调离血雨腥风的中枢,前往上游掌兵。将大部分北府将士都留给了他,“精兵旧将,悉以配之”,只盼他能平安。
  就连封地,都精心选择了武昌。
  这里是兵家必胜之地,遥制建康,大江所隔,万一建康发生了什么变故,他能够有充足的反应时间,不至仓皇受戮。
  然而,就算刘裕做了如此多的谋划,留下了如此多的护身符,谢晦还是免不了一死。
  后来,南朝历任宰相身居高位,常以谢晦为戒:
  谢晦英睿如斯,以开国元勋之尊,又得宋祖如此爱重,尚且不能自全善终,况是你我?
  何必自讨苦吃?
  于是,再也没有了心怀天下的宰相。
  取而代之的,是褚渊、王俭、江总、何敬容之流,一群热衷于清谈文藻、丰姿雅艳、笔墨风流、一味退让得过且过的羁靡者。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