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仁波切梭丹与哥哥的关系素来不睦,没有什么复仇之念,更是被谢晦招来的天罚吓破了胆。
  当即将心一横,俯身拜倒:“愿归顺大宋,从此效命,以供驱策!”
  “大善”,谢晦笑吟吟地抚掌,“我自会传檄朝中,为你旌功册封,从此你便是我大宋麾下一王臣。”
  辛弃疾提醒道:“宜将横死当场之人皆送下去厚葬,再遣人作安息法事。”
  仁波切梭丹闻言,无比感激地看了他一眼。
  有个体面的死法,总比当作叛贼暴尸街头来得好吧。
  消息很快传开,当地百姓大字不识一个,乍闻换了领头人,还道是真佛降世,荡涤世间一切邪魔,愈加敬畏。
  谢晦又开展了减轻赋税,招抚民众,赈济孤穷,统一钱币,鼓励与四川、大理等地展开贸易往来,等众多善后措施。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他还收缴了所有官印纹玺,将康区的变故严格封锁在境内。
  而后如法炮制,以康区佛法交流团的名义出行。
  吐蕃之地地广人稀,相去甚远,音讯阻隔极其难通。
  加之以有心算无心,以热武器对冷兵器,很快拿下了几个邻近大部落,诸如安多、噶当、宁玛。
  随后进入了古格王朝。
  傅弘之原本在大理与吐蕃的边境横兵数万,严阵以待,这时,得到谢晦传讯,许多地方在名义上变成了自己人。
  大军当即长驱无阻地驰入吐蕃,所过之处,即负责镇压一些叛逆火花和不稳定因素,推崇文教,保境安民。
  他惟恐谢晦二人在远方有失,自领主力居后。
  另遣年轻小将毕再遇率领一支轻骑,星夜赶往古格境内。
  毕再遇年方十五,这还是第一次上战场。
  他是武艺大夫毕林之子,若论资排辈的话,应该是岳家军二代将领。
  傅弘之平生最喜欢拔擢后进之才,见他膂力过人,天赋异禀,时常在校场上切磋指点。
  认为他前程不可限量,只待一遇战机,便可大展身手,乘势腾飞。
  “小子好好干”,傅弘之大笑着拍拍他的肩,“斩将搴旗,戎马飞征,来日武庙必有你一席之地!”
  毕再遇心中漾起一股壮志豪情:“好!”
  ……
  古格王朝,号称继承昔年吐蕃之正朔。
  在雪山草原上,它是疆域第一广阔的国家,面积约等于二分之一的南宋(完颜构版本)。
  但实际人口仅有二十万人,基本等于江南地区稍大的一座村,或是较小的一座县城。
  就是这区区二十万人,创造了极为华美的艺术和文化。
  当年吐蕃内乱崩溃,一大批学者高僧西逃,最后都停留在古格王朝,就此扎根下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