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2 / 4)
谢晦对此特别满意。
解决了一桩心事,他开始继续向其他地方磨刀霍霍。
……
大理国最棘手的除了根深蒂固的佛门,还有驳杂的民族构成。
光主体民族,就有四十多个。
这段时间,各路土司酋长纷纷前来国都谒见新主,语言杂七杂八,宛如开了场大杂烩。
已经达到了「咫尺天涯」的效果,那就是,你和他面对面站着,如果没有向导,你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谢晦听了半晌,饶是他一贯智计百出,和别人手脚并用地比划了半天,也颇觉心累。
最后得出结论,汉化,必须汉化!
要在全境内推行汉语,这一代人往后,整个大理国境内必须以汉文作为唯一的同行语言!
试想,他们是要将大理融入大宋,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份子的,如果连语言都存在天然隔阂,怎么能够彼此相连沟通?
因此,谢晦决定从临安调遣一批读书人过来,快速进行推广汉语。
语言改变要从最基层做起,从此,哪怕是街边的一块路牌,或是坊市的一块牌匾,都必须全部改成汉语。
一开始,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记忆,还会加上当地小语种注释,等过渡期一过,统统只留汉语。
百姓不识字也不要紧,学几个关键词总是必须的吧?
比如汉语数数的一到十,汉语的一些生活常用字,务农的百姓要搞明白稻黍稷麦豆的汉语怎么说,经商的要搞明白「牙行」这一类的词汇用汉语怎么说……
大批读书人被源源不断地从临安拨过来,每个村都入驻了一个,教导当地百姓。
赵宋那么多冗官闲职,地小名头多,天天闲得发毛,这不得赶紧给他打发到边疆来,为刘宋帝国建设大好河山?
什么,你说不愿意?
笑死,人的九族只有一个,且行且珍惜吧。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编写一本汉语教材,作为当地所有人的必备资料。
为了最大限度进行推广,该教材已经被制作成了儿童小画书的看图识字版本,精选数百个常用字,制作成系列图书,进行免费放送。
赵宋别的不行,印刷术更新得嘎嘎快,抄了佛寺又得到一大笔钱,不缺乏资金,就这么开始推广了起来。
谢晦将编写教材这个重任交给了虞允文,并且叮嘱道:“你「随意一试」就好。”
懂不懂啊,这「随意一试」四个字的含金量!
虞允文:“……”
谢小玉,你使唤我的时候,是真没把我当外人。
但此事确实干系重大,他也没有推脱。
重新拿出了当年考取进士时,头悬梁锥刺股的作风,开始刻苦学习夷语,和酋长们交流。
主打一个学到昏天黑地,日月无光。 ↑返回顶部↑
解决了一桩心事,他开始继续向其他地方磨刀霍霍。
……
大理国最棘手的除了根深蒂固的佛门,还有驳杂的民族构成。
光主体民族,就有四十多个。
这段时间,各路土司酋长纷纷前来国都谒见新主,语言杂七杂八,宛如开了场大杂烩。
已经达到了「咫尺天涯」的效果,那就是,你和他面对面站着,如果没有向导,你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谢晦听了半晌,饶是他一贯智计百出,和别人手脚并用地比划了半天,也颇觉心累。
最后得出结论,汉化,必须汉化!
要在全境内推行汉语,这一代人往后,整个大理国境内必须以汉文作为唯一的同行语言!
试想,他们是要将大理融入大宋,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份子的,如果连语言都存在天然隔阂,怎么能够彼此相连沟通?
因此,谢晦决定从临安调遣一批读书人过来,快速进行推广汉语。
语言改变要从最基层做起,从此,哪怕是街边的一块路牌,或是坊市的一块牌匾,都必须全部改成汉语。
一开始,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记忆,还会加上当地小语种注释,等过渡期一过,统统只留汉语。
百姓不识字也不要紧,学几个关键词总是必须的吧?
比如汉语数数的一到十,汉语的一些生活常用字,务农的百姓要搞明白稻黍稷麦豆的汉语怎么说,经商的要搞明白「牙行」这一类的词汇用汉语怎么说……
大批读书人被源源不断地从临安拨过来,每个村都入驻了一个,教导当地百姓。
赵宋那么多冗官闲职,地小名头多,天天闲得发毛,这不得赶紧给他打发到边疆来,为刘宋帝国建设大好河山?
什么,你说不愿意?
笑死,人的九族只有一个,且行且珍惜吧。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编写一本汉语教材,作为当地所有人的必备资料。
为了最大限度进行推广,该教材已经被制作成了儿童小画书的看图识字版本,精选数百个常用字,制作成系列图书,进行免费放送。
赵宋别的不行,印刷术更新得嘎嘎快,抄了佛寺又得到一大笔钱,不缺乏资金,就这么开始推广了起来。
谢晦将编写教材这个重任交给了虞允文,并且叮嘱道:“你「随意一试」就好。”
懂不懂啊,这「随意一试」四个字的含金量!
虞允文:“……”
谢小玉,你使唤我的时候,是真没把我当外人。
但此事确实干系重大,他也没有推脱。
重新拿出了当年考取进士时,头悬梁锥刺股的作风,开始刻苦学习夷语,和酋长们交流。
主打一个学到昏天黑地,日月无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