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祝余迎上去,越过内门的门槛,接住了太子妃的双手,后者紧紧抓着她的双臂。
  算起来,重生前的祝余,已将近七载未见陆英,起初是不敢现身,后来好不容易从宵衣卫叛逃回京,却只见故人坟茔。
  祝余还未说出些什么话,太子妃的眼泪如珠一般接连掉落下来,砸在她的手上。
  三年前被责罚时,太子妃尚在母家小住,两地消息闭塞,等她得知回京后,祝余早已被宵衣卫带走,此后她为此与太子怄气,也未得到关于祝余的半分消息。
  想到太子妃此刻还怀有身孕,祝余托着她,慢慢往内殿走,一边安抚地给她顺气,一边告饶:“英姐姐,你别着急,当心身子。”
  陆英的身子一直都不大好,自遇见祝余时,便时常喝着汤药,在青州捡到祝余时,她才不过七岁,面黄肌瘦,饿得只剩下一口气,混在逃难的流民里,乱世的苦命人多得数不胜数,当时她也没想着收留祝余,只给了些钱帛,供她活下去,但临走时祝余突然扑上来,拽着她的裙角,饿得昏沉的眼睛牢牢地盯住她的脸,侍从们去拉,她便开始撕咬,人都要没命了,力气还挺大,硬生生从侍卫手上扯下皮肉来,然后便昏了过去。
  等到醒来时,却又不求着要收留她,反而规规矩矩地跪在地上告罪,又问能不能饶她不死,说城外的窝棚里还有几个小孩等着她回去,还问床头的点心能不能让她带回去,陆英没见过这样的人,自己都要饿死了,还想着给其他人带一口吃的。
  后来她跟着祝余去看了城外的流民,随后决定在青州城停留几日,帮着安置了那些小孩儿,从此祝余就跟在了她身边,从她待字闺中,到她出嫁,成为太子妃。
  她们一直都亲密无间,祝余事事都挡在陆英面前,不为别的,就为搭救之恩还有心底的愧疚之情。
  祝余八岁生辰时,陆英领着她去游湖,上岸时已近黄昏,当晚便宿在陆湖边小院,一反常态的,她非要跟陆英挤着睡,等人都散了,她才跪在陆英面前,坦诚自己当时在青州城的一言一行,都是有意设计给陆英看的,只是为了让陆英收留自己,而城外的那些孩子也不必再挨饿受冻。
  这原本没什么,求生乃人之常情,可陆英对她太好,将她带在身边,学诗书礼仪,为人处事,在陆家的份例是照着她那一房的姑娘定的,祝余起初只是想在陆英身边做个下等女婢,凑合度日,求个安身之所,骤然被人精细供养着,如珍如宝地对待,却生出些负疚感,终日惶惶不安。
  她从北境一路颠沛流离,见过这世间最残酷的景象,易子而食,烧杀抢掠,人一旦陷入绝境,什么都愿意做,她早就见过陆英,在她来青州城的第一天,偷偷跟着她,观察过她,明白陆英虽为人和善,但行事有自己的度量,她想跟陆英走,但如果无法打动她,最多也就是拿了钱帛留在青州城。
  那是青州城最乱的时候,她得了意外之财,又带着一群孩子,等陆英一走,便会被众人分吃。
  她想活下去,长长久久地活下去,可世道就是如此,低等的贱民只能在饥荒和战火中被裹挟着往前走,瞧不见何处才是生路,也料不到什么时候会死。
  可她也不愿意继续欺瞒陆英,在陆府这一年,就好像是一场黄粱美梦,仿佛她从未经历过战火,不必挨饿,也不曾受冻,更不必担心自己下一刻便死在没人看见的犄角旮旯。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但她心里一天比一天煎熬,她想告诉陆英,又怕她得知后一怒之下将自己扫地出门,自己连做个低等女婢的资格都没有。
  那是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湖水偶尔会泛起波澜,翻涌的声音和着灯花爆裂的噼啪声,揉进静谧的夜色里,陆英注视着跪在自己面前的小姑娘。
  七岁孩童那样拙劣的演技,她怎会毫无察觉呢?
  祝余口中的欺骗是真,可城外那群无病无痛的孩子也是活生生的,那样暗无天日的时候,她每日出门,刨食一般捡回来残羹冷炙,喂养着无家可归的孩子们。陆英只要一想到那处矮小的窝棚,就会在心里多心疼她一分。
  陆家和祝余同龄的小姑娘,每日都是丫鬟婆子伺候着,环绕着,众星拱月一般,祝余没了父母,独自挣扎在流民丛中,能活下来,已是艰难。
  她如何会责怪她。
  -
  太子妃回了寝殿便屏退众人,拉着祝余问话,问她这三年去了哪里,可曾受过什么苦,为什么不给京里来信。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