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双方使者昼夜争辩,终于达成共识:大宁以江南特产的桑麻织品、药材丹砂,换取北粱的优质铁矿石与御寒皮毛。至于粮食,则约定开春后,北粱以战马抵扣,助大宁重建驿站运输;而大宁则许北粱牧民在边境荒地放牧,以畜力代耕换取暂居之权。如此,各取所需,暂解燃眉之急。
  和约缔结那日,庆帝终于现身。他斜倚龙椅,漫不经心地拨弄着条约金册,冷笑道,“王卿果然能干,连互市通商这等大事,都能替朕做主了。”
  庆帝抬眼扫过阶下众臣,语气森然。
  “既然诸位认定议和可解万难,互市可平天下纷扰,那如今和约已成...江南水患、陇西地动,便都由诸位能臣去处置吧。朕,拭目以待。”
  自此,庆帝愈发荒废朝政。
  各地请赈的奏疏,被朱笔批以‘既已互市,何须再求朝廷’;流民暴动的急,报换来一句‘当日主和者是谁,便让谁去安抚’;就连三年一度的春闱大典,沈尚书跪求圣裁,也不过换来一句‘此等琐事,也值得烦扰圣听?”
  王公夤夜叩阙时,但见临仙阁灯火通明。丝竹管弦之音混着女子娇笑,在寒夜中格外刺耳。
  老宦官战战兢兢地跑来传话,“陛下正在赏舞呢,陛下说...说诸位大人既能替天家做主,又何须再来问他的意思?”
  .............
  就在庆帝沉醉于笙歌曼舞之时,北境的春天仍裹挟着刺骨寒意。
  细雪纷扬间,牧民们呵气成霜,不住搓手取暖;而皇城外数十间学堂内,却是一片春意融融。
  纸窗内传来朗朗书声,将凛冽的北风隔绝在外。
  数十名孩童端坐于书案前,随着夫子齐声诵读《千字文》。这些学子中既有北粱牧民子弟,亦有南边逃荒而来的流民孩童,如今皆着统一裁制的厚实棉袍,面颊红润,声音清脆。
  何年站在窗外静静看着这一幕,唇角不自觉地扬起。
  学堂里书声琅琅,医馆内药香弥漫,印刷坊中字模铿锵,试验田间新苗吐绿......
  她播下的每一粒种子,都在这片苦寒之地生根发芽。
  “陛下。”许太医裹着厚棉袍走来,胡须上还沾着雪粒。
  “新纂的《北地常见病症辑要》已交付印刷,此番新增了御寒祛湿诸方,皆取北地易采之材。”
  何年接过样书翻阅,纸张上还带着淡淡的墨香。这本医书完全针对北境气候编写,所列药材皆可就地取材。
  “辛苦许医工了,”何年轻抚青缎封面的医书,眼里带着探寻,“听闻东山的菘蓝试种成功了?”
  “多亏陛下指点。”许太医眼中泛起光彩,躬身禀道,“臣依陛下所示之法培育,竟所得丰收。此物性味苦寒,最擅化解时疫热毒,若佐以姜枣为引,于北地春寒邪气初袭时服用尤佳。”
  何年颔首浅笑,“此物确是妙品。春可采叶制靛,秋宜掘根入药,一草而兼数用。”
  两人正说着,一个总角年纪的小丫头,攥着张宣纸从学堂奔出。
  “陛下!我学会写‘药’字了!”
  何年敛衽蹲身,细细端详宣纸上稚拙的笔迹。女孩手背上还留着冻疮初愈的淡痕,执笔的姿势却已初具章法。
  “笔意甚好。”她执起女孩的手温言道,“待你及笄之年,便随许太医辨识药性可好?”
  小女孩郑重其事地点头,从怀中掏出一个靛蓝粗布帕子包裹的小包,双手捧上,“这是阿娘教我呈献陛下的。”
  何年解开帕子,只见几块琥珀色的糖块晶莹透亮,散发着淡淡甜香。
  “这是照着陛下教的法子,用甜菜根熬的饴糖!”女孩仰着脸,眼睛亮晶晶的,“阿娘说比崖蜜还甜哩!”
  许太医捋须笑道,“自推广甜菜熬糖法以来,牧民们再不必攀那万丈绝壁采蜜了。前日西境部落进献的甜菜糖腌羊肉,据云可贮一冬不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