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1 / 3)
庆帝目光转向静立一旁的张希颖,“张爱卿,此案你也参与查办,供词可都属实?”
张希颖立即回道,“臣启禀陛下,此案由大理寺主审,刑部复核,臣全程随行监督。每一道程序都严格遵照《大宁律》与《问刑条例》,不敢有半分逾矩。”
张希颖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暗潮翻涌。
前日宋相曾将他唤至偏厅,檀香缭绕间谈及北梁三皇子议亲之事,言语间暗示他届时需随众进言。
他虽深以为然两国修好之利,赞成议亲之举,但也不能坐视别国皇子,折辱大宁天威!
太后凤仪端庄,天子威严凛然,此乃一国体统所在,万民颜面所系...
张希颖官袍下的手掌微微收紧,当即俯身再拜,铿锵有力道,“臣以项上人头担保,绝无欺瞒圣听之举。”
“三皇子,还要接着狡辩吗?”周太后气得脸色发白,“莫非我大宁满朝朱紫,百年礼仪之邦,竟要合起伙来做那构陷使臣的小人?”
她猛地拍案,九凤金钗的流苏剧烈晃动,“这满朝文武,哪个不是读圣贤书长大的栋梁之臣?焉会行此龌龊之事?”
普荣达额角青筋暴起,声音里带着几分仓皇。
“陛下,李信业之父当年战死北疆,这些年来他每逢边关交锋必下死手,哪次不是杀得我北梁儿郎血流成河?此等血海深仇,他怎会突然转性求和?他如今这副温顺模样,不过是演给诸位看的把戏罢了!”
他还在辩解着,周太后凤头拐杖落地,震得两侧烛火都为之一颤。
“三皇子当真是情急之下,将心声也说了出来,这般血仇,怎会一朝化解?既然三皇子亲口承认两国仇怨难解,如今这副求亲姿态,可不就是演给天下人看的荒唐戏码!”
“皇帝!”周太后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先帝赐哀家这柄凤头朝阳杖时说过什么,你可还记得?”
凤目如电扫过御座,太后缓缓举起手中权杖,“今日哀家便以这先帝亲赐之物代行皇权,御前忠佐军何在?即刻将三皇子收押御史台!”
庆帝嗓音发涩,“母后...此举恐怕...”话到嘴边又咽下半截,眸中闪过一丝恍惚,好好的生辰宴,怎就变成剑拔弩张的场面?
普荣达眼神一厉,身旁使者当即踏前喝道,“三皇子身负我朝天子威仪,尔等安敢轻辱?若敢扣押我朝皇子,便休怪我北梁百万雄师踏破边关!”
周太后凤目含威,声如金铁交击,“若北梁敢战,哀家便亲自为佑宁披甲执锐!周氏子孙宁可马革裹尸,也绝不跪着求生!”
宋居珉见局势僵持,当即躬身进言,“陛下,三皇子终究是国宾,不若遣禁军围守四方馆,暂留殿下于馆驿歇息。待明日天明,再行详审不迟。”
庆帝颓然倚在御座上,十二旒玉藻在额前轻晃,珠影摇曳间更显龙颜憔悴。
“那...便依宋相提议,先禁步于馆驿吧。”他缓缓抬手,明黄广袖如折翼之凤垂落,金线刺绣在烛火下忽明忽暗。
“今日议事劳神,诸卿都辛苦了。”他抬眼见烛影已映上朱漆殿柱,便挥了挥手,“夜色已深,都回去歇着罢。明日早朝...再议不迟。”
他嗓音沙哑,似秋夜更漏将尽,指尖微抬又落下,“都退下吧..."
群臣陆续退出宫门。
时值隆冬,夜雪纷纷。群臣踏着覆盖积雪的宫砖鱼贯而出,靴底碾过的咯吱声此起彼伏。
几个年轻御史还在议论方才殿上风波,呼出的白气在獬豸冠旁氤氲成雾,貂裘锦袍在宫灯映照下泛着幽光。
沈尚书驻足在丹凤门外,身后官员们的谈笑声渐渐远去。
他望着老成的女婿,半晌未能成言。
“泰山大人,可是有话要嘱咐?”李信业率先打破沉默。
老尚书终于开口,眼里喜忧参半,“秋娘有喜,实乃家门之幸,后日恰逢休务,不妨携她归宁一日。她母亲若是知道此事,定然记挂着她...” ↑返回顶部↑
张希颖立即回道,“臣启禀陛下,此案由大理寺主审,刑部复核,臣全程随行监督。每一道程序都严格遵照《大宁律》与《问刑条例》,不敢有半分逾矩。”
张希颖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暗潮翻涌。
前日宋相曾将他唤至偏厅,檀香缭绕间谈及北梁三皇子议亲之事,言语间暗示他届时需随众进言。
他虽深以为然两国修好之利,赞成议亲之举,但也不能坐视别国皇子,折辱大宁天威!
太后凤仪端庄,天子威严凛然,此乃一国体统所在,万民颜面所系...
张希颖官袍下的手掌微微收紧,当即俯身再拜,铿锵有力道,“臣以项上人头担保,绝无欺瞒圣听之举。”
“三皇子,还要接着狡辩吗?”周太后气得脸色发白,“莫非我大宁满朝朱紫,百年礼仪之邦,竟要合起伙来做那构陷使臣的小人?”
她猛地拍案,九凤金钗的流苏剧烈晃动,“这满朝文武,哪个不是读圣贤书长大的栋梁之臣?焉会行此龌龊之事?”
普荣达额角青筋暴起,声音里带着几分仓皇。
“陛下,李信业之父当年战死北疆,这些年来他每逢边关交锋必下死手,哪次不是杀得我北梁儿郎血流成河?此等血海深仇,他怎会突然转性求和?他如今这副温顺模样,不过是演给诸位看的把戏罢了!”
他还在辩解着,周太后凤头拐杖落地,震得两侧烛火都为之一颤。
“三皇子当真是情急之下,将心声也说了出来,这般血仇,怎会一朝化解?既然三皇子亲口承认两国仇怨难解,如今这副求亲姿态,可不就是演给天下人看的荒唐戏码!”
“皇帝!”周太后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先帝赐哀家这柄凤头朝阳杖时说过什么,你可还记得?”
凤目如电扫过御座,太后缓缓举起手中权杖,“今日哀家便以这先帝亲赐之物代行皇权,御前忠佐军何在?即刻将三皇子收押御史台!”
庆帝嗓音发涩,“母后...此举恐怕...”话到嘴边又咽下半截,眸中闪过一丝恍惚,好好的生辰宴,怎就变成剑拔弩张的场面?
普荣达眼神一厉,身旁使者当即踏前喝道,“三皇子身负我朝天子威仪,尔等安敢轻辱?若敢扣押我朝皇子,便休怪我北梁百万雄师踏破边关!”
周太后凤目含威,声如金铁交击,“若北梁敢战,哀家便亲自为佑宁披甲执锐!周氏子孙宁可马革裹尸,也绝不跪着求生!”
宋居珉见局势僵持,当即躬身进言,“陛下,三皇子终究是国宾,不若遣禁军围守四方馆,暂留殿下于馆驿歇息。待明日天明,再行详审不迟。”
庆帝颓然倚在御座上,十二旒玉藻在额前轻晃,珠影摇曳间更显龙颜憔悴。
“那...便依宋相提议,先禁步于馆驿吧。”他缓缓抬手,明黄广袖如折翼之凤垂落,金线刺绣在烛火下忽明忽暗。
“今日议事劳神,诸卿都辛苦了。”他抬眼见烛影已映上朱漆殿柱,便挥了挥手,“夜色已深,都回去歇着罢。明日早朝...再议不迟。”
他嗓音沙哑,似秋夜更漏将尽,指尖微抬又落下,“都退下吧..."
群臣陆续退出宫门。
时值隆冬,夜雪纷纷。群臣踏着覆盖积雪的宫砖鱼贯而出,靴底碾过的咯吱声此起彼伏。
几个年轻御史还在议论方才殿上风波,呼出的白气在獬豸冠旁氤氲成雾,貂裘锦袍在宫灯映照下泛着幽光。
沈尚书驻足在丹凤门外,身后官员们的谈笑声渐渐远去。
他望着老成的女婿,半晌未能成言。
“泰山大人,可是有话要嘱咐?”李信业率先打破沉默。
老尚书终于开口,眼里喜忧参半,“秋娘有喜,实乃家门之幸,后日恰逢休务,不妨携她归宁一日。她母亲若是知道此事,定然记挂着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