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这种府兵制逐渐崩坏的情况下,朝廷对补充战力兵募的需求就越来越大。可高宗一朝横跨万里的东西作战实在太多,从漠南到漠北,从葱岭到朝鲜半岛。使得兵募原本一年两年的服役期被不断延长,而且应该由朝廷负责的军备粮草,还有所立军功的赏赐也经常迟迟不能落实。久而久之,原本是自发从军的兵募演变成了官府强行征发。如此强征而来的士兵,无论是从心理还是装备待遇上,都无法符合精锐之师的要求,战力下降也是必然的。】
  【再来看看蕃兵。唐高宗时吐谷浑被吐蕃占领,迁居内地的吐谷浑部众实力非常弱小,而吐蕃也与唐朝决裂。679年归降的突厥部众发动叛乱,使得唐朝损失了大量可以调发的突厥兵源;685年,唐军平定了漠北铁勒诸部中同罗、仆固等部的叛乱;692年后,突厥默啜可汗趁铁勒实力大损之际占据漠北,回纥首领比粟阵亡。至此,唐高宗设立单于、安北二都护府分治大漠南北的政治框架彻底崩溃。】
  狄仁杰思索道:看来还是要推行均田制才行。
  同僚苦笑着摇摇头:这三秦大地上,有哪个是好惹的?
  狄仁杰却眼神坚定:前周宇文氏乃是因国土狭小,重心都在关中,因此只在这里推行府兵。咱们大唐也延续了下来。可安抚辽东、看管漠南诸事对于关中的府兵来说太远了。都靠募兵朝廷又负担不了。那么何妨将府兵制推行到河东、河北、甚至辽东呢?越是边关地区越要推行才是!
  【开国时期大唐将星如云,没灭国几个小国都不好意思说话。可等这批老人去世后,将星就逐渐凋零,没有有效的选拔、培养将军的方法。李治时期好歹还有薛仁贵、刘仁轨这种救火队长,来保住颜面。到了武周就彻底不行了。
  更别提武则天在她篡位和巩固统治的过程中,诛杀了抵御后突厥的程务挺、防御吐蕃的黑齿常之等良将,让将星凋零的问题雪上加霜,只能依仗王孝杰这种级别的将帅。】
  我武则天在心里想要反驳。
  【兵源质量下降,将领逐渐凋零,这就是我所说的客观因素的拉胯。】
  【而武则天自身的问题在于,巩固统治实在占用她太多精力了。
  营州之乱后,契丹叛乱,占据辽东,河北岌岌可危,偏偏几次交手都输了。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武则天屈辱的答应了后突厥默啜可汗的要求,换取他们对契丹的出兵。】
  什么?契丹李尽忠居然敢叛乱?
  先帝去世前念念不忘的就是东突厥的叛乱,没想到自己非但没解决,还拖到他们成了气候。
  【但同时,洛阳在干什么呢?哦,女皇陛下刚刚消耗了五十六万七千多斤铜,铸造了九鼎。而光是为了将这九鼎移入明堂,就出动了京师禁军十余万人。
  陛下,奇观误国啊,收手吧!】
  这次,武则天彻底沉默了。
  【对了,武则天特别喜欢提拔武家人。这个很能理解,毕竟他们就相当于宗室,肯定是要拔擢的。但问题在于,武家人太太太拉胯了,除了武承嗣有点能力之外,其他人均废物点心。如果是在朝堂上担任个什么职务,有幕僚辅佐倒还好。但武则天一心想要他们去蹭军功,然后通过掌握军队来稳固自身。
  咱就是说,从武三思到武懿宗到武延秀,他们有这个能力么?根本没有好吧,这不就是在拿将士的命开玩笑么?
  我觉得不大行。】
  武三思:怎么又骂我?
  我不是废物点心!
  【而内因外因作用在一起,就导致后突厥壮大,尽收整个漠南漠北以及辽东,成了个庞然大物,而武周朝堂无法解决。】
  【哦,顺便说一句,也不要拿错误的地图无脑黑哈。武周时期的吐蕃问题是解决了的,西域还是相对稳定的。最大的问题是放任了突厥反叛,并壮大成后突厥帝国。西域问题是李隆基的锅。】
  第95章 结局
  【第三个,就是继承人问题。
  这个想必我不用多说,大家也能明白。千年的宗法制父权社会,这也是个无解的问题。】
  【按照人心向背来说,主母当家,那家业自然是要还给老李家子孙的。可若是立李显李旦当太子尽管他们但是都已经改武姓,但等武则天百年之后他们肯定还是要改回去的。那武则天折腾这一通不就白费了?会显得很小丑。
  可若是按照武家为宗室的想法,传给侄子们,那就更可笑了。就像狄仁杰劝谏时说的,哪有侄子祭祀姑姑的,这不更离谱。】
  武则天微微侧头,问:你怎么看?
  上官婉儿咬了一下纯唇,还是决定回答:奴婢认为狄侍郎说的对。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