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翰林院在查阅之后,觉得可以就可以按号择人,然后再由礼部与内阁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核,本次答卷的水平如果和先前送上来的文章水平相近,就算是通过了预选。
  庶吉士的管理和考核非常严格,平时会有馆课,每月还有两次阁试。馆课就是日常的课业,由馆师每日检查督促。
  阁试相当于月考,题目由内阁大学士所出,成绩要进行登记造册。在三年之后,庶吉士学成,就算是毕业了,称为散馆,之后就要给他们授职。
  庶吉士们在毕业之后,会根据历次阁试的成绩定等,表现优异的就可以留在翰林院供职,其余的也可以在京师担任给事和御史等科道职位。
  由于庶吉士都是这样优中选优,所以也因此成为阁臣的重要来源,被称为储相。】
  朱棣:好复杂
  朱高炽轻轻咳了一声,小声提醒道:父皇,其实洪武时期就有庶吉士啊,皇爷爷选取一部分进士进入六部观政学习,这些人就是庶吉士。
  朱棣不高兴,瞪了他一眼道:这个朕知道!
  他感慨的是后面发展出来这一套复杂的考察、选拔制度。而且听天幕的介绍,后来的这些庶吉士怎么只待在翰林院里,没有进入六部学习?
  【而另一条对应的所谓浊流,那就是普通的那些进士、甚至举人,从七八品的小官开始做起,一点点的熬资历、迁转,从地方到中央,再从中央外放到地方做长官,主政一方,最后熬个二三十年,能进入到六部做个侍郎或尚书。
  由于明朝前期内阁还没有那么大威势,宰相的权力一部分分给了六部尚书和侍郎,所以这一路,也可以看做是非常传统的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一种变形。
  于谦就是在外地做了十九年的地方官,天南海北跑了个遍,熬死了两任皇帝,才在土木堡之变前刚刚调回京城当兵部侍郎。】
  【在内阁刚成立的时候,作为一个顾问性质的秘书团,是决不允许与外廷发生直接公文往来的,大九卿的文件也不会上报内阁决策。那时候的内阁,主要是按照皇帝的意愿提出意见,并报司礼监披红后抄发六科、再要求相关部门执行。
  当然啦,内阁怎么可能甘心呢?
  前面咱们梳理过有明一代,以皇帝为代表的君权和以内阁为代表的相权之间互相斗争的脉络。
  其实文官就是铁板一块么?那必然不是啊!
  前面提到的所谓相权,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而采用的一个名词。实际上,明朝的内阁从未在法理和国家制度上有过真正的相权。
  天启朝的内阁首辅、东林党大佬叶向高就说过: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内阁虽然能够通过各种票拟、草拟诏敕的方式影响皇帝决策,但说到底它的权力始终需要依附皇权,甚至在六部等外廷官员看来,内阁一开始代表的是内廷,是皇权,是皇帝管理他们这些官员的另类通政司。
  这种冲突一直到嘉靖时期,靠着夏言、严嵩连续两个强势的内阁首辅,终于是东风压倒西风,把内阁置于六部之上,内阁才开始逐渐具有威严性,直到张居正时代,到达人生巅峰。】
  【这也代表着清流路线逐步胜出,完全压倒了传统的履历地方浊流。翰林出身的官员自然也是一路水涨船高,尤其庶吉士,成了第一等的人上人,傲视群雄,再也不是服侍皇帝的词臣了。】
  朱元璋:行,抖起来了。
  【这种膨胀,其实再明朝中期的成化年间就有苗头了。】
  【明朝宫廷在上元节有张灯、于鳌山燃放烟花的习俗,这是从永乐、宣德以来的老传统了,一始规模很大,花费确实比较多,毕竟新春佳节嘛,宫中的太后、皇帝、皇后、嫔妃们也都爱看热闹,顺便也让文武群臣、在京军民百姓一同观看,与民同乐。
  于是成化三年的腊月,明宪宗也按照惯例准备张灯结彩、举办鳌山烟火。
  元宵佳节,如此盛会,没有诗词歌赋吟咏一番大明盛世怎么行呢?于是就命令翰林院的学士们准备撰写几首应制诗词,到时候为新春助助兴。
  不料此举一下子就捅了马蜂窝了!
  经过永乐、宣德直至正统、景泰、天顺等几朝数十年的发展,内阁、翰林院的地位水涨船高,而作为未来储相的翰林学士们更是自视甚高,皆以未来宰辅自比。
  我等堂堂储相,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可不是前代那些供皇家消遣的御用文人,什么写诗唱和、陪酒助兴、供奉文字可不是我们的该做的!
  羞辱储相,简直big胆,皇帝也不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