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棣听到这里就气不打一出来,心里大骂朱允炆是无知小儿。
  天幕所说的,确实都是洪武年间的教化政策,但是大部分在建文年间都荒废了!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没一个好东西,把他那傻不拉几的大侄子忽悠的团团转,将教化的权柄又还给了他们士林自己手里。
  【除了这五个大项之外,朱元璋还有许多善政,比如说告御状的通行证《大诰》。
  洪武中期,天下承平,那些阴间生物渐渐死灰复燃,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脱避粮差的情况日趋严重。朱元璋为了遏制这股风气,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帙,仿周公《大诰》之制,于洪武十八年刊布了明代的《大诰》。
  初版的《大诰》有七十四条,后续又在十九年刊布《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大诰三编》四十三条,这三部合在一起,统称为《御制大诰》。
  朱元璋对自己的这部大作想当的满意,规定每家必须有一本,还派生员去给不识字的百姓去讲解内容。如果你犯了笞、杖、徒、流之罪,而家里有大诰这本书,那你就能减一等罪,否则罪加一等。
  《大诰》为啥是一本奇书呢?
  因为它的发布,是为了警示、告诫官吏们好好当官,不要搞违法乱纪那一套,里面80%的内容都是关于官员的。
  但是《大诰》没有正式的法典《大明律》那么咬文嚼字,让人难以理解。而是通过一个个发生过的案例,让百姓了解自己该做什么,官员该做什么,一旦百姓发现官员违法乱纪,就可以手持《大诰》进京告状,这本书便是路引,见手持此书进京告状者一律放行无阻,谁若阻拦,全家处死!
  这叫什么?发动人民群众,监督吏治!】
  朱元璋听到这里不禁激动了起来,这份激动里还带着一些雀跃和自豪。
  他在心里夸自己可真是个小天才!锦衣卫再多,也不可能监控到天下千千万的官吏,那就发动起天下所有的百姓,一起帮他看着这群当官的!
  【洪武年间,《大诰》真的好用。
  洪武十八年,江苏常熟县的农民陈寿六,因不满县官顾英横征暴敛,一气之下和几个哥们一起,把县官绑了,头上顶着《大诰》,一路走到南京告御状。
  这在当时是非常轰动的大事。
  当时这书才刚刚发行,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只是议论纷纷的想:区区一个泥腿子,怎么敢绑县官?要造反不成!
  但是朱元璋非常高兴,他评价这个陈寿六说:此人,岂不伟欤?
  最终顾英贪污罪名坐实,被打入了大牢,而陈寿六也受到了朱元璋的重奖:赐三十锭,免杂役,随行各赏衣两件。
  朱元璋非常欣赏陈寿六,作为第一起拿《大诰》来告状的榜样,朱元璋为了防止其他官员对陈寿六打击报复,还特意下圣旨:敢有罗织罪名,害陈寿六者,诛其族。陈寿六若借朝廷之名义,行不法之事,地方官员无权决断,须押解入京审判。】
  朱棣想起了风风火火的洪武年间,脸上也浮现出笑意。
  再想想现在这个充斥着浮华与奢靡的应天府,心里像拧了疙瘩一样不舒服。
  迁都,必须迁都!
  燕京才是他的应许之地!
  【但是这种政策怎么可能坚持下去呢?
  且不说明朝初年,各级官员的俸禄都很少。
  以正九品的官员为例,他们每月俸禄三石,万历年间才涨到五石五斗。这些钱仅仅只够吃饭的,若是加上迎来送往、延请幕僚则完全不够,这就很容易滋生腐败空间。即使朱元璋高举屠刀,规定贪污六十两就要剥皮萱草,大多数出身贫苦的官员也不得不在家无余财和冒着生命危险贪污中进行两难抉择。】
  朱元璋面色有点沉重,天幕说的很有道理。
  可给官员涨了俸禄,就会少一大笔钱去执行那些福利政策了啊?
  要不还是涨点?
  【就算没有俸禄这方面的问题,他们也不能接受被老百姓监督。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