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1 / 3)
根本没有,up主我看史料看到这里真的无语。
他们从车厢峡的栈道出来后,到了破风县,马上杀了镇上的乡官一家一百八十口,周围四十个村庄被焚烧殆尽。
此时,距离接受招安不到十天。
造孽啊!]
崇祯觉得自己腿发软,都快站不住了,身边的大珰扶着他的胳膊,生怕他当众撅过去。
这这都是自己做的事?
他自己听着也觉得愚不可及。
这不他下个罪己诏禅位算了。也不是谦虚,这皇帝他实在当不了。
[还有,崇祯十年,杨嗣昌任兵部尚书并入内阁,他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对策,简单来说就是多路出击,然后把农民军驱赶到一处,进行合围,重演一次车厢峡,然后这次不接受招安直接剿灭。
同时杨嗣昌还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先对清朝议和。
崇祯那死要面子的性格,肯定不可能堂而皇之的同意和建奴议和,让自己身上有污点,所以磨磨唧唧的没答应,只让他去剿匪。
但不和建奴议和,就还是要用大量的辽饷去养着关宁兵,朝廷就没有多余的钱去剿匪了,因此在杨嗣昌的提议下,朝廷又在辽饷之外,开始征收练饷。
百姓已经活的很难了,新税等于是把他们最后一口吃的也抢走,这一下可捅了天下的篓子,还没开始剿灭,百姓就自发的抛荒去投靠流民军了,所以杨嗣昌的策略也必然不可能成功。]
朱元璋已经听麻了,他在心里不停的安慰自己,王朝末期朝廷都是一个狗样,不然怎么可能灭亡
但这种安慰用处不大,因为他觉得自己崇祯实在太蠢了!
[而且杨嗣昌那边只是稍有进展,还没有完全消灭流民军,崇祯就着急的把洪承畴和孙传庭全都调到东北,发起了松锦之战。
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李自成死灰复燃,越做越大,直接称帝打到了北京城下。而松锦之战明廷输的底裤都没了,精锐全部沦丧,洪承畴被俘投降。
从此明朝的灭亡进入倒计时。]
[总得来说,这四大毛病,崇祯要是能少一样,不做这些蠢事,崇祯可能都不止十七年。]
【作者有话说】
我最近是有些水逆在身上的在杭州没有准时回来而且还摔了一跤,胳膊好几天不能动tat
不过现在没事了,尾款拿到了,胳膊也能动了。
恢复日更,好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46章 明末下3
◎怎么给天幕泼脏水说是妖术◎
[说完了崇祯个人性格和能力上的问题,我们再看看明末的社会问题。]
崇祯松了口气,天幕应该不会再当众训斥他了,他领着群臣回到文华殿内,打算好好看看他们的脸色。
一群虫豸!
[先说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明末那些官绅、勋戚有多不要脸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耳闻,毕竟从古至今食利阶级的嘴脸都没变过。因此很多人在讨论明末的时候,第一个建议都是抄家养新军。] ↑返回顶部↑
他们从车厢峡的栈道出来后,到了破风县,马上杀了镇上的乡官一家一百八十口,周围四十个村庄被焚烧殆尽。
此时,距离接受招安不到十天。
造孽啊!]
崇祯觉得自己腿发软,都快站不住了,身边的大珰扶着他的胳膊,生怕他当众撅过去。
这这都是自己做的事?
他自己听着也觉得愚不可及。
这不他下个罪己诏禅位算了。也不是谦虚,这皇帝他实在当不了。
[还有,崇祯十年,杨嗣昌任兵部尚书并入内阁,他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对策,简单来说就是多路出击,然后把农民军驱赶到一处,进行合围,重演一次车厢峡,然后这次不接受招安直接剿灭。
同时杨嗣昌还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先对清朝议和。
崇祯那死要面子的性格,肯定不可能堂而皇之的同意和建奴议和,让自己身上有污点,所以磨磨唧唧的没答应,只让他去剿匪。
但不和建奴议和,就还是要用大量的辽饷去养着关宁兵,朝廷就没有多余的钱去剿匪了,因此在杨嗣昌的提议下,朝廷又在辽饷之外,开始征收练饷。
百姓已经活的很难了,新税等于是把他们最后一口吃的也抢走,这一下可捅了天下的篓子,还没开始剿灭,百姓就自发的抛荒去投靠流民军了,所以杨嗣昌的策略也必然不可能成功。]
朱元璋已经听麻了,他在心里不停的安慰自己,王朝末期朝廷都是一个狗样,不然怎么可能灭亡
但这种安慰用处不大,因为他觉得自己崇祯实在太蠢了!
[而且杨嗣昌那边只是稍有进展,还没有完全消灭流民军,崇祯就着急的把洪承畴和孙传庭全都调到东北,发起了松锦之战。
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李自成死灰复燃,越做越大,直接称帝打到了北京城下。而松锦之战明廷输的底裤都没了,精锐全部沦丧,洪承畴被俘投降。
从此明朝的灭亡进入倒计时。]
[总得来说,这四大毛病,崇祯要是能少一样,不做这些蠢事,崇祯可能都不止十七年。]
【作者有话说】
我最近是有些水逆在身上的在杭州没有准时回来而且还摔了一跤,胳膊好几天不能动tat
不过现在没事了,尾款拿到了,胳膊也能动了。
恢复日更,好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46章 明末下3
◎怎么给天幕泼脏水说是妖术◎
[说完了崇祯个人性格和能力上的问题,我们再看看明末的社会问题。]
崇祯松了口气,天幕应该不会再当众训斥他了,他领着群臣回到文华殿内,打算好好看看他们的脸色。
一群虫豸!
[先说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明末那些官绅、勋戚有多不要脸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耳闻,毕竟从古至今食利阶级的嘴脸都没变过。因此很多人在讨论明末的时候,第一个建议都是抄家养新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