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般来说,如果是三方实力周旋的时候,都是拉拢弱的一边,对付强的一方。三国演义里,也是孙刘联盟,对付曹魏这个庞然大物嘛。
  对大明来说,辽东的建奴是当仁不让的强敌,需要全部精力去对付的那种。为此,我觉得可以拉拢流民起义军或者蒙古,至少可以避免两线作战。
  尤其蒙古和建奴是世仇,大明和蒙古打生打死二百多年了,但当建奴崛起的时候,林丹汗还是毫不犹豫站在了大明这边。
  可明廷上下那种天.朝上国的思想很严重,放不下包袱,拉不下面子,完全拒绝了蒙古的联盟请求,闹了好大的不愉快。
  最后林丹汗打不过建奴,一路西逃,最终死在了青海,而建奴则是完全接受了东蒙古的势力范围,时刻威胁着燕云一带和辽西走廊。
  对于流民起义军也是这样。
  崇祯想的是攘外必先安内,关键是大明现在有安内的土壤么?
  没有,到处都是流民,只要给口吃的,立马就能拉起上万人的队伍。而且剿灭流民军刚刚有点成效,建奴必定找准时机来寇边劫掠,逼得大军回撤,让流民军能喘口气,接着发育。
  就这样不停地两线作战,好好的人也要流血流干净了,何况大明。]
  这崇祯想起来当初蒙古来请求联盟的事情,朝臣言辞义正的表示应该拒绝,只接受朝贡,绝不能接受平等位置的结盟。
  他也觉得,不应该失去了大明的气度,毕竟他祖宗就是靠驱逐鞑虏才君临天下的,现在他要是和蒙古媾和,岂不是要让天下非议?
  所以他从善如流的拒绝了。
  谁知道又被批评了!
  唉,做皇帝好难。
  [其实,崇祯也是想过要结束两面、甚至三面作战这个状况的。只不过是在他被数次寇边,君王威仪荡然无存之后,他才发现:打不过,建奴真的打不过。
  于是他悄悄派了陈新甲去跟已经改国号为后金的建奴议和。结果不知道是谁走漏了风声,顿时群情激奋。
  老百姓被建奴劫掠,受了许多苦,不愿意议和可以理解。但是那些朝廷官员、那些整天议论朝政的生员举子也跟着义愤填膺。
  他们这些清流反对加税、反对议和。你要是问他们不加税没有钱打仗怎么办?不暂时议和打不过怎么办?
  他们会引经据典一大堆,就是不正面回答问题。反正你朝廷没钱没兵打不过跟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就是反对。]
  听天幕调侃那些清流文官和一些不知所谓的生员,崇祯的心里竟然觉得一阵爽快,好似在这大太阳底下刚吃了两块冰一般。
  真想去看看那些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以及国子监那些生员的脸色。
  都察院的部院里,大家也在观看天幕。因为天上的仙子评论了不少当今圣上胡乱搞出的那些事,他们还觉得这天幕是青天大老爷。
  以往不知道要他们废多少口舌。
  结果没想到自己这些人既然也会接二连三的被点名批评。
  这这天幕的意思,岂不是说我等空谈误国?右佥都御史颤颤巍巍。
  总宪大人,这可如何是好?
  哼,老夫已经决意辞官了,这大明的官,不做也罢!
  就在众人的目瞪口呆中,这位被尊称为总宪的左都御史摘掉头上的官帽,非常潇洒的挂冠而去。
  右佥都御史抖得更厉害了:咱们
  有些话他不能说出口,但众人也明白,大明都要亡了,他们还要做官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