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2 / 3)
[但接下来,还有更让人无语的事情。
明军开始询问朝鲜那些日军的情况,要做出对策,朝鲜这边信誓旦旦的保证可以提供明军的粮饷,并说现在在都城平壤里驻扎的日军只有一千多,明廷的天兵一到,日军瞬间就能土崩瓦解!
然后明廷信了。他们就近派出了辽东的将领,带着两三千人就去了。
结果去了才发现,确实有充足的粮草,但是都在平壤城里,得明军自己去拿。而平壤的日军不是一千多,起码得有上万。
甚至两军交战的时候,还有朝鲜兵临阵倒戈,向明军射箭!
所以第一次交锋,明军输了。]
朱元璋现在对取半岛这件事现在是兴致勃勃,已经开始一边听天幕,一边在脑子里推演计划了。
殿中坐着的都是跟着打天下的老臣,对朱元璋十分熟悉,看着陛下这兴奋的脸色,就知道他想干什么。有两个想早日安定天下的文官坐不住了,想要劝谏。
结果刚抬起屁股,朱元璋就一掌拍在书案上,吓得几个想发言的文官直接跌坐在椅子上。
朕意已决,朝鲜半岛本就为我汉家故地,只是千年来丧于外夷之手。
下首众人都站了起来,知道陛下这是要定调子,找借口了。
然王氏高丽忝居半岛,身为一方之主,竟不修德行,不行仁政,实在不配为人主!且其国中奸佞横行,窥伺王权,擅行废立之事。朕身为中国之主,自然要替万民讨个公道!
诏令中书省会同五军都督府与六部一起,拿出一个详细的方案来。
【作者有话说】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35章 明末农民起义12
◎大明在这方面,真的活像个冤大头。◎
[如果是一开始明朝只是试探着支援一下朝鲜的话,那么平壤输了之后大明就开始认真了。
当时恰好李如松平定了之前说过的哱拜叛乱,于是朝廷任命他为总理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并充任防海御倭总兵官,让他的两个两个弟弟李如柏李如海为副总兵。李如松统合了辽东各兵镇约四万的兵力,其中还包括了三千戚家军,开赴朝鲜。
--对,大名鼎鼎的戚家军在抵御东南沿海的倭寇后就被调到山海关这边了,后来还发生了讨薪惨剧,这个我们后面再讲。]
朱元璋听着天幕上讲解的具体军事部署,不由得皱起眉头。
这李如松就这么厉害?还要等他在西北平叛完了之后立马调回东北?
而且让他的两个弟弟来当副总兵,那不就是个妥妥的李家军么?就如同北宋那些世代将门一般。
虽然他划了军户,让他们世代从军,但军队的把控还是需要握在皇帝的手里的,因此对于喜欢大权独揽的他而言,一听到这种情况,就开始本能的警觉起来。
是了,天幕说卫所兵早就溃烂,打仗全靠募兵,尤其精锐都是将领的家丁。
唉,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让他老朱能怎么办?都怪他那些不肖子孙,把他的政策败坏成这样,哼。
算了,回头还是和老徐他们好好商量商量吧。
不肖子孙也是他老朱的骨血。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廷动员辽东,准备增兵的时候,我们大明的都督佥事、龙虎将军,建州女真大汗,日后的大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向明朝朝贡马匹贸易后,派使臣去朝鲜,说愿意出兵援助朝鲜。
朝鲜国王和大臣商量一番后,非常礼貌的表示:婉拒了哈。 ↑返回顶部↑
明军开始询问朝鲜那些日军的情况,要做出对策,朝鲜这边信誓旦旦的保证可以提供明军的粮饷,并说现在在都城平壤里驻扎的日军只有一千多,明廷的天兵一到,日军瞬间就能土崩瓦解!
然后明廷信了。他们就近派出了辽东的将领,带着两三千人就去了。
结果去了才发现,确实有充足的粮草,但是都在平壤城里,得明军自己去拿。而平壤的日军不是一千多,起码得有上万。
甚至两军交战的时候,还有朝鲜兵临阵倒戈,向明军射箭!
所以第一次交锋,明军输了。]
朱元璋现在对取半岛这件事现在是兴致勃勃,已经开始一边听天幕,一边在脑子里推演计划了。
殿中坐着的都是跟着打天下的老臣,对朱元璋十分熟悉,看着陛下这兴奋的脸色,就知道他想干什么。有两个想早日安定天下的文官坐不住了,想要劝谏。
结果刚抬起屁股,朱元璋就一掌拍在书案上,吓得几个想发言的文官直接跌坐在椅子上。
朕意已决,朝鲜半岛本就为我汉家故地,只是千年来丧于外夷之手。
下首众人都站了起来,知道陛下这是要定调子,找借口了。
然王氏高丽忝居半岛,身为一方之主,竟不修德行,不行仁政,实在不配为人主!且其国中奸佞横行,窥伺王权,擅行废立之事。朕身为中国之主,自然要替万民讨个公道!
诏令中书省会同五军都督府与六部一起,拿出一个详细的方案来。
【作者有话说】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35章 明末农民起义12
◎大明在这方面,真的活像个冤大头。◎
[如果是一开始明朝只是试探着支援一下朝鲜的话,那么平壤输了之后大明就开始认真了。
当时恰好李如松平定了之前说过的哱拜叛乱,于是朝廷任命他为总理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并充任防海御倭总兵官,让他的两个两个弟弟李如柏李如海为副总兵。李如松统合了辽东各兵镇约四万的兵力,其中还包括了三千戚家军,开赴朝鲜。
--对,大名鼎鼎的戚家军在抵御东南沿海的倭寇后就被调到山海关这边了,后来还发生了讨薪惨剧,这个我们后面再讲。]
朱元璋听着天幕上讲解的具体军事部署,不由得皱起眉头。
这李如松就这么厉害?还要等他在西北平叛完了之后立马调回东北?
而且让他的两个弟弟来当副总兵,那不就是个妥妥的李家军么?就如同北宋那些世代将门一般。
虽然他划了军户,让他们世代从军,但军队的把控还是需要握在皇帝的手里的,因此对于喜欢大权独揽的他而言,一听到这种情况,就开始本能的警觉起来。
是了,天幕说卫所兵早就溃烂,打仗全靠募兵,尤其精锐都是将领的家丁。
唉,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让他老朱能怎么办?都怪他那些不肖子孙,把他的政策败坏成这样,哼。
算了,回头还是和老徐他们好好商量商量吧。
不肖子孙也是他老朱的骨血。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廷动员辽东,准备增兵的时候,我们大明的都督佥事、龙虎将军,建州女真大汗,日后的大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向明朝朝贡马匹贸易后,派使臣去朝鲜,说愿意出兵援助朝鲜。
朝鲜国王和大臣商量一番后,非常礼貌的表示:婉拒了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