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元朝对社会底层的治理近乎放养,让地方上的地主豪强基本为所欲为,所以大明建立后,竟然还有些汉人乡绅怀念在元朝的无法无天的日子。
  因此,朱元璋曾说过:元以宽仁失天下,朕救之以猛。算是给国朝的治理方向定下了根基。
  而他们这些文官也就势推崇在民间已经有很大影响力的程朱理学为主导思想,就是看重了它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要求读书人都能公正、廉洁、明理、克己,这有哪里不对?
  况且,唐朝因李姓推崇道教,最后灭亡了不能怪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吧?怎么到了大明,就把责任推到他们士林头上,批判理学不对呢?
  这天幕有失公允,对他们士林的意见太大了!
  朱元璋正在琢磨收复朝鲜半岛的事情,也没注意到李善长委屈巴巴的样子。毕竟这理学他虽然拿来用了,可有些不利于皇权的主张,解释权也在他自己手里,他不在乎。
  [所谓从母法,就是以母亲的身份来定孩子的阶级。跟我们古代社会的从父法完全相反。
  比如在大明,如果你是个宗室或勋贵而生的庶出子女,哪怕亲生母亲是贱籍出身,只要你是上了族谱,身份被认可,那你就是贵族出身。如果你的父亲是个普通百姓,那你至少也是个拥有自由身的良民。
  但朝鲜就不一样了,李氏王朝专门颁行过一个法令--《庶孽禁锢法》,以立法的形式确认了一贱则贱的原则,后代都不能翻身。
  如果你母亲是贱籍出身,哪怕你父亲是个官绅、是个勋贵,你也依旧是个贱籍的身份。在家里,你就是个小厮奴婢,要把父亲和他的正室,以及嫡出的兄弟姐妹们当成主人一样侍奉,连叫一声父亲的资格都没有,只能称大人或者老爷。]
  荒谬。李世民很无语。
  因着这几百年间门阀社会根深蒂固的原因,所以大家都很看重门第和出身,因此家中嫡庶有别,待遇差距比较明显一些,而且这些年因为他大力启用了一些寒门子弟与山东豪杰,这种情况也渐渐松动了起来。
  即便如此,庶出子女也不会被苛待到为奴为婢的情况。
  就算是那朝鲜保守愚昧,可父亲才是一家之主,家主的骨血不更应该被珍视么?如此苛待,那家主威严何在?
  怎么想都狗屁不通!
  应天府这边,徐达起身上奏:启禀陛下,据臣所知,这从母法乃是半岛久已有知的风俗。臣的军中就有这样从高丽投奔来的士卒,虽是豪族出身,然因其母亲是贱籍妓生,是以他们这些人连庶子都不配叫,而称孽子。
  那依你之见,与天幕说的有何不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