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现在现在却听到后世这样怀念他,以至于因为他,还愿意继续守护李唐的江山。
  可想到晚唐时逃跑的皇帝,碌蠹的大臣,使得百姓流离失所,遭受战火,他眼眶又红了起来。
  咸阳宫。
  秦始皇的沉默,震耳欲聋。
  自地图出现,他就站在门口没动过,大臣也不敢出声劝谏。
  这就是君主的德行么?
  他记得儒家喜欢强调这一套,走到哪里都变着花样的讲故事,劝君主修道德,行仁义。
  但在当时的他看来,大争之世玩这一套属实是扯淡。
  现在,他是一个大统一国家的皇帝了,他才刚刚转变过来这个思想,天幕就给他砸下来这么大一个例子。
  若是他在坚持法治的同时,也行一些仁义的政策,让百姓过得更好,那他百年之后,大秦是不是就不会那么脆弱,一推就倒?
  这就是那大唐能有将近三百年国祚的原因么?
  秦始皇心里微微泛酸,不对,是很酸。
  【作者有话说】
  零点前还有一章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9章 唐末农民起义5
  ◎天街踏尽公卿骨◎
  [虽然发生在凤翔宴会上的故事很感人,但大唐倾颓至此,不是靠着感人就能盘活的。
  虽然郑畋的凤翔军誓死不降,可当时长安周边的其他藩镇都接受了招降--事情都到了这一步,谁坐上皇位他们也无所谓了,反正只要自己手里有兵有钱就好。
  而逃到蜀中的唐廷政府,在收到郑畋的血书后,也终于意识到了局面败坏成什么样子了。他们痛定思痛,下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放给藩镇人事权。
  自唐玄宗后期,中央财政就压力颇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选择将赋税分段截流、运输,靠着永济渠和通济渠,既能减少运输成本,又能分摊财政压力。即--直接把部分赋税留给地方。
  其实这个做法在我们现代看来不算错,因为从明清到现在我们都是这样搞得。但唐朝是有边镇节度使的。
  既有兵权又有财权,边镇就成了事实上的藩镇。
  尤其安史之乱后,皇权式微,藩镇肆无忌惮的截扣赋税,强干弱枝变成了强枝弱干,中央朝廷得在藩镇嘴里讨吃的。
  要不是后来中央建立了看似强大的神策军威慑地方,我估计安史之乱后唐朝苟不到一百多年。]
  安史之乱,又是安史之乱!李世民气的牙根儿痒痒,到底是哪个好大儿的后代做出这种事情!
  大明宫,李隆基刚打了一个酒嗝,觉得心里不太舒服。
  杨贵妃关切的问:陛下,怎么了,可是身体不适?
  李隆基有些茫然的说:爱妃,朕总觉得有人在骂朕。
  杨贵妃嫣然一笑:陛下多虑了,陛下如此英明神武,怎么会有人骂您呢?这安史之乱又不是您弄出来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