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脸的神气。
  好诗!李世民赞了一声。
  此等人不能为朝廷所用,实在可惜。
  另一时空的秦始皇虽没有见过这种的格律诗,但不妨碍他能欣赏到唐诗之美,他不住点头:这诗气势恢宏,小小年纪便有这等抱负,难怪会成为一个枭雄。
  [当然啦,五岁对诗这件轶事是<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tags_nan/songchao.html target=_blank >宋朝张端义记载的,是不是真的五岁所作我表示存疑。但不论如何,肯定是他写的。且观此诗不留于粗豪,不失含蕴,霸气侧漏,可见他的心志。
  长大后的黄巢跟万千学子一样,去长安参加科举,想搏一个功名,也是完成家族给他的使命。
  但各位,我必须说明一点。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那一套科举流程是从宋而始,到明代形成定制的。唐朝的科举,跟这不太不一样。唐朝的进士科,以诗、赋为主。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不糊名。武周时期想做糊名的改进,却被大臣给劝阻了,没有推行开来。]
  李世民点点头,他想做科举的改革,阻力也是很大。
  不过他摸摸下巴,武周是哪个皇帝的年号?起的好生奇怪。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高考不糊名会变成什么样子?只会变成特权阶级的工具嘛!唐朝的勋贵子弟写一篇《我的国公父亲》人家主考官一看文章和姓名,呦,这不是那谁家的公子嘛,这不得必须录取,谁还管你真才实学如何呢?]
  两仪殿上坐着一大堆的国公,听了这话脸都臊的通红。有些潜规则私下里交易一番没什么,可被天幕这么堂而皇之的说出来,他们都不敢看陛下的脸色。
  此时长安酒坊里落第的寒门学子,正在一边三三俩俩的酌饮,一边讨论天幕。
  听到这里,他们像是突然有处申冤了一样,大声鼓噪起来:没错!科举不公!
  我等寒窗苦读十余载,最后还不是要跟在那群斗鸡跑马的公子哥儿身后,才能吃点残羹剩饭!
  [所以在唐朝,科举不仅仅是考你的才学,还要考验你的人脉,你的社交水平。如果你有官员、宗室、勋贵、文坛大家的举荐,那么别说中举,就是拿个好名次也不难,否则一辈子也别想成为风流进士。]
  视频片段里,一个衣衫略显贫寒的学子,拿着自己所写的诗稿与文章,到处去拜访各位大人物,却毫不意外的都吃了闭门羹。
  他不甘心,又带着这些东西努力的去参加各种诗会,想要融入其中。他的诗文似是不错,在集会上被不少年轻学子赞赏,但依旧没有大人物关注到他,热闹过后,晚上回到小客栈中,久久无法安眠,神情落寞。
  人们似乎只关注诸如王勃、李贺那种天才,诗文一出,惊才绝艳,立刻就能被人所追捧,即使出身落魄,也有许多大家愿意提携。
  可绝大多数学子都是视频里那样,四处碰壁,他们虽然不是天纵英才,可也苦读多年,有扎实的基础,能当好大唐的一块砖的!
  酒坊的学子感同身受,有一些甚至借着酒意放声痛哭。
  李世民看着天幕中的学子也颇为心酸,他曾豪气冲天的说:天下英才皆入我彀中!
  现在想来,英才终究是少数,他要为更多的寒门弟子谋一份出路才是。
  他目光炯炯的扫视过殿中的每一个人,沉声道:诸位,朕决意推动科举改革,谁赞成,谁反对?
  虽然天幕诉说了唐朝科举的种种弊端,但秦始皇越听眼睛越亮。因为他们大秦还没有一套成熟的人才选拔方式呢!
  不然也不至于基层官吏不够么不是?
  不过现下里黔首中有读过书的实在太少了。
  不管是竹简还是布帛,都不是普通人家能负担的起的,想要通过考试提拔人才,就要先有许多读书人才能优中选优。
  我大秦,要走的路还很长啊!
  各位爱卿,他指着天幕上播放的影片问到,这些学子手中那白色的锦帛是何物?
  丞相冯去疾回禀:陛下,臣观此物轻薄简便,书写时自然流畅,不似布帛那般容易变形,想来是后世所制新的书写工具。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