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2 / 3)
以世界之力供养几国,那几国的国力必然在短时间内腾飞,若是他们一致将矛头对准亚洲,远海之国尚有一争之力,华夏有那么长的海岸线,难道能独善其身吗?
“国与国之间的争斗,只有刀刀见血、拳拳到肉,哪有什么温和无害的手段呢?”刘启扪心自问,当大汉国力远胜诸国,难道他还愿意用什么怀柔的手段吗?精兵强将一路平推,令日月所照皆为汉土才是他的追求!
“一步慢、步步慢啊!”
。
【“刚刚说到了亚洲四大强国,那第四个是哪个国家呢?自然是明朝……之后的清朝了。
在明清双方的多次战役之中,明朝节节败退,先是萨尔浒之战明朝失去了对辽东的控制权,后松锦会战的失利让关外防线毁于一旦,甚至在与明朝交战期间,清朝还收服了朝鲜和蒙古,虽然也有袁崇焕在宁远先后挫败清朝的两位帝王,甚至一炮轰死了人家的开国之君,但无所谓,明朝皇帝会出手,有一说一,死在皇帝手里的将军不少,但是被凌迟处死的真不多,死后身上的肉还被分而食之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当然,送了大明最后一程的不是清朝,而是农民起义,从1627年开始,各路农民军逐渐席卷了大半个天下,最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末代皇帝在煤山自缢,‘开局一个碗,结束一根绳’,也算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了。
但话又说回来,你死就死了,为什么非得杀妻杀女叫她们陪你一起死?”】
。
明太祖时空。
饶是朱元璋这般铁石心肠的人物,听闻末代皇帝自缢前留下带血遗诏令“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时候也不由得红了眼眶。
“纵有千般错处,却不失我朱家血性!是个有骨气的后辈!”
听到云青青斥责其不该杀妻杀女,朱元璋忍不住就虎目一瞪:“后妃公主享国之供奉,自当与国同殉!天子有命,岂敢不从?”
“蝼蚁尚且求生,何况人乎?”马皇后叹息着摇摇头,不赞同地看着朱元璋,“有心的不必多言,无意的无需下令,如此做派,到了阴曹地府,反倒还生出一番怨憎来。”
。
明熹宗时空。
朱由校在这一瞬间感到通体遍寒,他几乎是毫无仪态地起身,半趴在桌案上匆匆翻动着那一沓厚厚的名册。
——时值年末,正是三岁以此的大计之时,边官尽数入京述职,这一沓名单本不该出现在天子的龙案上,只是今岁大计他特意叫人呈上边官名册以待查询。
“袁崇焕!福建邵武知县!”
朱由校露出又哭又笑的神情,“朕竟是那亡国之君?!”
“不!神迹降下,说明天命在明!”朱由校目光发直,神色已显出几分癫狂,“蒙元残暴犹在眼前,是太祖皇帝驱除鞑虏,才重开汉人头顶青天,岂可再令鞑子入关?朕要任用袁崇焕驻守宁远!他有能力而朕必不会重蹈覆辙!”
。
清高宗时空。
“朕曾批阅《明史》,袁崇焕都师冀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乾隆点评道,“怪只怪前明主昏政暗,不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如此忠贞之士竟遭昏君奸佞所害,正如岳武之于赵构,岂不让天下人心寒齿冷?
大清继朱明之国统,自当为忠臣平反!”
乾隆暗暗琢磨:该让谁来做这个上书为袁崇焕翻案的人呢?这一段佳话的另一个主角可不能水平太低了。
。
【“皇帝自缢的同年,清军击败农民军,破开山海关,占领北京后一路南下,先后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血案,并强制颁发剃发易服令。
起初百姓们对于清军入关还是不太反抗的,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不过是换一个皇帝,反正最坏也不过是又一个能把人逼得造反的王朝,但是这个剃发易服令一下,就瞬间激起了反抗的浪潮。” ↑返回顶部↑
“国与国之间的争斗,只有刀刀见血、拳拳到肉,哪有什么温和无害的手段呢?”刘启扪心自问,当大汉国力远胜诸国,难道他还愿意用什么怀柔的手段吗?精兵强将一路平推,令日月所照皆为汉土才是他的追求!
“一步慢、步步慢啊!”
。
【“刚刚说到了亚洲四大强国,那第四个是哪个国家呢?自然是明朝……之后的清朝了。
在明清双方的多次战役之中,明朝节节败退,先是萨尔浒之战明朝失去了对辽东的控制权,后松锦会战的失利让关外防线毁于一旦,甚至在与明朝交战期间,清朝还收服了朝鲜和蒙古,虽然也有袁崇焕在宁远先后挫败清朝的两位帝王,甚至一炮轰死了人家的开国之君,但无所谓,明朝皇帝会出手,有一说一,死在皇帝手里的将军不少,但是被凌迟处死的真不多,死后身上的肉还被分而食之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当然,送了大明最后一程的不是清朝,而是农民起义,从1627年开始,各路农民军逐渐席卷了大半个天下,最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末代皇帝在煤山自缢,‘开局一个碗,结束一根绳’,也算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了。
但话又说回来,你死就死了,为什么非得杀妻杀女叫她们陪你一起死?”】
。
明太祖时空。
饶是朱元璋这般铁石心肠的人物,听闻末代皇帝自缢前留下带血遗诏令“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时候也不由得红了眼眶。
“纵有千般错处,却不失我朱家血性!是个有骨气的后辈!”
听到云青青斥责其不该杀妻杀女,朱元璋忍不住就虎目一瞪:“后妃公主享国之供奉,自当与国同殉!天子有命,岂敢不从?”
“蝼蚁尚且求生,何况人乎?”马皇后叹息着摇摇头,不赞同地看着朱元璋,“有心的不必多言,无意的无需下令,如此做派,到了阴曹地府,反倒还生出一番怨憎来。”
。
明熹宗时空。
朱由校在这一瞬间感到通体遍寒,他几乎是毫无仪态地起身,半趴在桌案上匆匆翻动着那一沓厚厚的名册。
——时值年末,正是三岁以此的大计之时,边官尽数入京述职,这一沓名单本不该出现在天子的龙案上,只是今岁大计他特意叫人呈上边官名册以待查询。
“袁崇焕!福建邵武知县!”
朱由校露出又哭又笑的神情,“朕竟是那亡国之君?!”
“不!神迹降下,说明天命在明!”朱由校目光发直,神色已显出几分癫狂,“蒙元残暴犹在眼前,是太祖皇帝驱除鞑虏,才重开汉人头顶青天,岂可再令鞑子入关?朕要任用袁崇焕驻守宁远!他有能力而朕必不会重蹈覆辙!”
。
清高宗时空。
“朕曾批阅《明史》,袁崇焕都师冀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乾隆点评道,“怪只怪前明主昏政暗,不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如此忠贞之士竟遭昏君奸佞所害,正如岳武之于赵构,岂不让天下人心寒齿冷?
大清继朱明之国统,自当为忠臣平反!”
乾隆暗暗琢磨:该让谁来做这个上书为袁崇焕翻案的人呢?这一段佳话的另一个主角可不能水平太低了。
。
【“皇帝自缢的同年,清军击败农民军,破开山海关,占领北京后一路南下,先后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血案,并强制颁发剃发易服令。
起初百姓们对于清军入关还是不太反抗的,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不过是换一个皇帝,反正最坏也不过是又一个能把人逼得造反的王朝,但是这个剃发易服令一下,就瞬间激起了反抗的浪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