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隆基跪伏在地,身体微微颤抖。
  “臣不知。”
  女皇定定地盯着他,直到李隆基几乎要将脸贴到地面上,才淡淡地道:“你改了折冲府?”
  “臣不敢!”
  “起来吧。”女皇收回了目光,重新看向天幕,“好好看看。”
  自高宗皇帝以来,大唐的战事频繁,折冲府兵士死伤以及逃亡的日益增多,出现的缺额又难以补充,府属卫士空额越来越多,再往后,只怕是痼疾难消……
  女皇用余光瞄了一眼略显瑟缩的孙子,暗想:“也不知道三郎如何改制?”
  至于为什么不是皇嗣或是庐陵王所为?
  笑话,她自己生的,还不知道这两个是什么货色吗?但若只看这李三郎如今瑟瑟发抖的模样,还真看不出日后那盛世之君的做派,也不知这孙儿有几分真本事?
  。
  唐玄宗时空。
  李隆基浑然不知另一个自己已经进入了祖母的视野,他不断掐算着时间,再一次确认“安史之乱”就在几十年之后。
  李隆基的心情非常沉重。
  “到底是朕英年早逝,还是……”
  纵然他不愿意承认这场叛乱发生在他在位之时,但他也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是是继位之君治下叛乱,追本溯源也是前人埋下了祸因……
  直到云青青暂时将目光移向了西方,李隆基暗暗松了口气,但他知道,不久之后,这“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只怕就会大白于天下,这让他分外纠结,又想知道原因,又怕众人知道原因。
  “若是这神迹仅朕可见多好。”李隆基再一次发出感叹。
  而侍奉在侧的高力士暗暗记下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两个名字。
  “今日此二人得后世点名,只怕其会有一番大造化,还得细细留心才是。”
  留心什么?自然是在其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前交好,以便上顺圣意、下揽人心了。
  。
  唐肃宗时空。
  李亨恨恨道:“可惜高将军与封将军忠勇,竟命丧于边令诚那奸贼之手!”
  当年叛军叩关,高仙芝、封常清在潼关抵挡安史军入关中,结果太上皇命边令诚为监门将军至陕州监军,边令诚一到军中,便向高仙芝索贿,一、再而不成,进谗言于太上皇:“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
  于是太上皇先后赐死封常清、高仙芝二人。
  如今想来,李亨仍不免对太上皇心生怨怼:边令诚诬告有错,但若不是太上皇昏聩,又怎会听信谗言、冤杀大将?
  “而朕有李辅国忠心为主,又明上意,自然不会有边贼之事复现。”
  李亨的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
  【“欧洲大陆上,拜占庭帝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凭借着君士坦丁堡的地利,加上传说中‘希腊火’暂时打退了阿拉伯人,但是也面临着阿拉伯帝国源源不断的骚扰,两国之间开始了无休止的内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