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2 / 3)
“你挡住我干啥,我这是给顾先生搭建把手。”
“这木槽是干什么使的?”
“这都不知道?这是配着水车用的,水车转悠起来装的水倒木槽里,木槽的水再跑去水渠里。”
“我祖籍北方的,都是旱地,没处用这东西。”
“呀,这个好,水车把水打上来,浇地就不用像咱们似的,使牛劲儿去江里打水。累死个人咧!”
“哟,里正来了。”
水车还未架起来,听到消息的里正就赶来了,他笑道:“还是顾先生想得周到,这有了水车呀,再配合水渠,浇地就方便了。”
顾稳让开位置,叫里正走近了瞧,他笑道:“水车不是什么稀罕物,大伙儿一时没想到,我看呐,主要是邻山村平日里也不缺水的缘故。”
里正望着慢慢架起来的水车叹气:“是呀,前面几年确实不缺水,不过啊,水灾、旱灾、蝗灾,三五年来一回算平常,七八年来一回是老天爷赏饭吃,这若是碰上不好的年份呐,连年灾荒也是有的。”
田清德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天爷发怒了,哪管你东南西北呀,这关外呀,各种灾害也少不了,还是早做准备来得好。”
“里正说的对,咱们百姓靠天吃饭总要自己想些法子。”
里正笑着看了一圈围观的村民,往顾稳身边靠近两步,道:“自松江城建立至今,所有的土地都是一锄头一锄头开荒出来的,从最开始以两家人,慢慢组建成村,人多了变成镇,十几个镇又组成了县。”
“咱们松江城东边的东源县建得最早,东源县的人多,地也耕熟了,什么水沟水渠也建得齐全。”
“咱们邻山村则不同,除了最早来这一片开荒的人,咱们邻山村的人呐,大多是这一二年才落户过来的,许多人家连住的房子都是官府的,除了种地外,一有空闲就要想法子找活儿干,攒钱给家里建房子。”
“咱们村挨着平安江,瞧着也不缺水,大家忙七忙八的,也没想起水渠来,今年突然碰上干旱,这才有些慌了手脚。”
里正说了一长串话,围观的村民纷纷点头,他们除了种地外还要做许多活儿,确实没那个力气挖水渠。
里正见众人都赞同他,他又笑着跟顾稳道:“一时短视不妨事,等秋收完了,咱们今年把水渠挖出来就是了,大伙儿说是不是?”
“对,这话说得在理,等秋收了咱们就去打石头修水渠。”
“秋收完,我家老大老二不去松江城扛活,就在家建水渠。”
“我家也如此办。”
邻山村的土地还未分完,各家的土地都是按着人头足量分的,人口多的人家一家人有上百亩地,人口少的人家,像张家那样一家三口的,也有近三十亩地,这么多地紧等着浇水时,各家就知道水渠的重要了。
里正冲顾稳拱手道:“顾先生有远见,咱们都比不得你,望顾先生看在咱们同为一村人的情谊上,您家的水车,还有您几家挖的水渠,能不能给大伙儿用用?”
顾稳笑道:“水车是我一家的,我做主答应给大伙儿用,不过水渠嘛,是我们几家人共同建的,里正还需跟各家商量。”
一同挖水渠的几家人都在,顾稳开口后,一开始就猜到里正长篇大论为何的田清德,立刻道:“我家自然是答应的。”
“我家答应。”
“我家也答应。”
里正顿时大喜:“好,有水车,有水渠,咱们邻山村各家互相帮衬着,今年地里收成纵使减产,也绝不会绝收。”
水车把水打进水渠里,再从水渠流向田
地,各家可以就近在水渠里挑水浇地,给大家省了许多事,效率至少提高两三倍。
有聪明的已经想到了,此时连忙对顾稳几家人作揖感谢。 ↑返回顶部↑
“这木槽是干什么使的?”
“这都不知道?这是配着水车用的,水车转悠起来装的水倒木槽里,木槽的水再跑去水渠里。”
“我祖籍北方的,都是旱地,没处用这东西。”
“呀,这个好,水车把水打上来,浇地就不用像咱们似的,使牛劲儿去江里打水。累死个人咧!”
“哟,里正来了。”
水车还未架起来,听到消息的里正就赶来了,他笑道:“还是顾先生想得周到,这有了水车呀,再配合水渠,浇地就方便了。”
顾稳让开位置,叫里正走近了瞧,他笑道:“水车不是什么稀罕物,大伙儿一时没想到,我看呐,主要是邻山村平日里也不缺水的缘故。”
里正望着慢慢架起来的水车叹气:“是呀,前面几年确实不缺水,不过啊,水灾、旱灾、蝗灾,三五年来一回算平常,七八年来一回是老天爷赏饭吃,这若是碰上不好的年份呐,连年灾荒也是有的。”
田清德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天爷发怒了,哪管你东南西北呀,这关外呀,各种灾害也少不了,还是早做准备来得好。”
“里正说的对,咱们百姓靠天吃饭总要自己想些法子。”
里正笑着看了一圈围观的村民,往顾稳身边靠近两步,道:“自松江城建立至今,所有的土地都是一锄头一锄头开荒出来的,从最开始以两家人,慢慢组建成村,人多了变成镇,十几个镇又组成了县。”
“咱们松江城东边的东源县建得最早,东源县的人多,地也耕熟了,什么水沟水渠也建得齐全。”
“咱们邻山村则不同,除了最早来这一片开荒的人,咱们邻山村的人呐,大多是这一二年才落户过来的,许多人家连住的房子都是官府的,除了种地外,一有空闲就要想法子找活儿干,攒钱给家里建房子。”
“咱们村挨着平安江,瞧着也不缺水,大家忙七忙八的,也没想起水渠来,今年突然碰上干旱,这才有些慌了手脚。”
里正说了一长串话,围观的村民纷纷点头,他们除了种地外还要做许多活儿,确实没那个力气挖水渠。
里正见众人都赞同他,他又笑着跟顾稳道:“一时短视不妨事,等秋收完了,咱们今年把水渠挖出来就是了,大伙儿说是不是?”
“对,这话说得在理,等秋收了咱们就去打石头修水渠。”
“秋收完,我家老大老二不去松江城扛活,就在家建水渠。”
“我家也如此办。”
邻山村的土地还未分完,各家的土地都是按着人头足量分的,人口多的人家一家人有上百亩地,人口少的人家,像张家那样一家三口的,也有近三十亩地,这么多地紧等着浇水时,各家就知道水渠的重要了。
里正冲顾稳拱手道:“顾先生有远见,咱们都比不得你,望顾先生看在咱们同为一村人的情谊上,您家的水车,还有您几家挖的水渠,能不能给大伙儿用用?”
顾稳笑道:“水车是我一家的,我做主答应给大伙儿用,不过水渠嘛,是我们几家人共同建的,里正还需跟各家商量。”
一同挖水渠的几家人都在,顾稳开口后,一开始就猜到里正长篇大论为何的田清德,立刻道:“我家自然是答应的。”
“我家答应。”
“我家也答应。”
里正顿时大喜:“好,有水车,有水渠,咱们邻山村各家互相帮衬着,今年地里收成纵使减产,也绝不会绝收。”
水车把水打进水渠里,再从水渠流向田
地,各家可以就近在水渠里挑水浇地,给大家省了许多事,效率至少提高两三倍。
有聪明的已经想到了,此时连忙对顾稳几家人作揖感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