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228节(3 / 4)
他略过了梅尧臣,径直朝着陈允渡开口。
陈允渡:“正是。”
梅尧臣的脸色变得难看了几分,他欲言又止,想要与陈允渡提醒些什么,但眼前人的视线太过直勾勾,叫他找不到说话的机会。
“想不到你还能从相州那鸟不拉屎的鬼地方回来。”他哼了一声,“不过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我奉劝你日后还是不要出头冒尖,免得哪一天成了尸骸哭都来不及。”
“就算你能躲得了,我记得你妻女都在吧?还有你身边这个……”
陈允渡猛然抬头,眼中的凛然让梅尧臣都不禁后退了一步。
他还从未看见过陈允渡这番模样。
张洙的心头也有股心惊肉跳的感觉,但想起家中亲长,他寸步未挪动,“我言尽于此,好意提醒你一句罢了,免得更多无辜人为你的一腔孤勇流血。”
说完,他快速转过身去,伸手擦了擦自己的额头,暗骂一句“晦气”。
梅尧臣低叹一声。
宫门紧苑,天子眼下,张家人当真愈发猖狂。
见陈允渡看向自己,梅尧臣酝酿一番组织欲言道:“这位是张洙,张尧佐的第二子,他堂姊不消我说,你也知道是谁。听说在张家后嗣中,最受宠爱的便是他了。”
陈允渡:“既如此,怎么早前没见过他?”
“他早年并不在京中,是去年年底回京的,”梅尧臣道,“他的性子桀骜,再加上父亲的护持,极少有被人呛声的经历,这么一遭下来,他怕是要记住你了。”
陈允渡:“没这么一遭,他也已然记住了。”
梅尧臣偏头看他,语重心长道:“……你现在做事心中有成算,我便不多嘴了。只不过在你下定决心之前,他们还是能避则避吧。”
陈允渡抬眸看向梅尧臣,后者眼中满是关心与担忧。
他微微一怔,道:“我知道分寸。”
梅尧臣见他听进去了,放下心:“那就好,至于他口中的威胁,你也不必太过担忧,汴京城中,张家再张狂也不至于只手遮天。好了,快进殿了,也不知道官家这次会给你封个什么职位……”
第182章
陈允渡封赏一事,便是他今日特意早早赶来的主要原因。想起这件事,梅尧臣脸上的笑容忍不住扩大了几分,“相州一事你功劳不小,加上去年的丧抚改制,官家若是一并封赏,八成能进中枢,就是不知道会给你什么品阶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笑眯眯地摸着自己的胡须。
“说起来,你当初起草丧抚改制,我内心还颇为诧异,你一直在户部当值,怎地突然出此一策?”梅尧臣看着他挺拔的身姿,微顿,轻叹一声,“辛苦了。”
梅尧臣自问还算豁达之人,但有件事迟迟不能释怀。当年门下三位学生,撇去现在功业有成的陈允渡和与他沾亲带故的梅丰羽,还有一位故人之子郑柏景。他无数深夜扪心自问,对他也算掏心掏肺,可最后又得到了什么呢?
是不是他做的还不够好?没有尽到一位老师的教导义务,从而导致这孩子行差踏错,落得这般田地。
梅尧臣从未在陈允渡和梅丰羽的面前流露过怅惘思绪,但陈允渡心思细腻,几回他不经意地看向书房中郑柏景常坐的位置愣神,都被他瞧在了眼底。
《陈时丧弊政乞厘革疏》,便是陈允渡给出的答案。
他的好友郑帛去世后,原先与他交好的官员一哄而散,只余他记得往昔情谊将年幼的郑柏景收为学生。郑柏景小小年纪经历父丧,又经历原先对他和善有余的叔伯对他冷面相待,心中百般滋味,不肯再与人分说。梅尧臣以为是自己做的还不够好,不够让郑柏景彻底敞开心扉,直到《陈时丧弊政乞厘革疏》出现在眼前,他心中困扰多年的心魔豁然而解。
郑帛因公去世,死后独子却得不到妥善教导,若不是他出手,只怕要跟在其大伯身后当个码头挑夫。这抚恤,本就存有疏漏。
陈允渡微微摇了摇头,“不算辛苦。”顿了顿,他道,“若是先生有意,我或可寻个空缺叫他顶上。” ↑返回顶部↑
陈允渡:“正是。”
梅尧臣的脸色变得难看了几分,他欲言又止,想要与陈允渡提醒些什么,但眼前人的视线太过直勾勾,叫他找不到说话的机会。
“想不到你还能从相州那鸟不拉屎的鬼地方回来。”他哼了一声,“不过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我奉劝你日后还是不要出头冒尖,免得哪一天成了尸骸哭都来不及。”
“就算你能躲得了,我记得你妻女都在吧?还有你身边这个……”
陈允渡猛然抬头,眼中的凛然让梅尧臣都不禁后退了一步。
他还从未看见过陈允渡这番模样。
张洙的心头也有股心惊肉跳的感觉,但想起家中亲长,他寸步未挪动,“我言尽于此,好意提醒你一句罢了,免得更多无辜人为你的一腔孤勇流血。”
说完,他快速转过身去,伸手擦了擦自己的额头,暗骂一句“晦气”。
梅尧臣低叹一声。
宫门紧苑,天子眼下,张家人当真愈发猖狂。
见陈允渡看向自己,梅尧臣酝酿一番组织欲言道:“这位是张洙,张尧佐的第二子,他堂姊不消我说,你也知道是谁。听说在张家后嗣中,最受宠爱的便是他了。”
陈允渡:“既如此,怎么早前没见过他?”
“他早年并不在京中,是去年年底回京的,”梅尧臣道,“他的性子桀骜,再加上父亲的护持,极少有被人呛声的经历,这么一遭下来,他怕是要记住你了。”
陈允渡:“没这么一遭,他也已然记住了。”
梅尧臣偏头看他,语重心长道:“……你现在做事心中有成算,我便不多嘴了。只不过在你下定决心之前,他们还是能避则避吧。”
陈允渡抬眸看向梅尧臣,后者眼中满是关心与担忧。
他微微一怔,道:“我知道分寸。”
梅尧臣见他听进去了,放下心:“那就好,至于他口中的威胁,你也不必太过担忧,汴京城中,张家再张狂也不至于只手遮天。好了,快进殿了,也不知道官家这次会给你封个什么职位……”
第182章
陈允渡封赏一事,便是他今日特意早早赶来的主要原因。想起这件事,梅尧臣脸上的笑容忍不住扩大了几分,“相州一事你功劳不小,加上去年的丧抚改制,官家若是一并封赏,八成能进中枢,就是不知道会给你什么品阶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笑眯眯地摸着自己的胡须。
“说起来,你当初起草丧抚改制,我内心还颇为诧异,你一直在户部当值,怎地突然出此一策?”梅尧臣看着他挺拔的身姿,微顿,轻叹一声,“辛苦了。”
梅尧臣自问还算豁达之人,但有件事迟迟不能释怀。当年门下三位学生,撇去现在功业有成的陈允渡和与他沾亲带故的梅丰羽,还有一位故人之子郑柏景。他无数深夜扪心自问,对他也算掏心掏肺,可最后又得到了什么呢?
是不是他做的还不够好?没有尽到一位老师的教导义务,从而导致这孩子行差踏错,落得这般田地。
梅尧臣从未在陈允渡和梅丰羽的面前流露过怅惘思绪,但陈允渡心思细腻,几回他不经意地看向书房中郑柏景常坐的位置愣神,都被他瞧在了眼底。
《陈时丧弊政乞厘革疏》,便是陈允渡给出的答案。
他的好友郑帛去世后,原先与他交好的官员一哄而散,只余他记得往昔情谊将年幼的郑柏景收为学生。郑柏景小小年纪经历父丧,又经历原先对他和善有余的叔伯对他冷面相待,心中百般滋味,不肯再与人分说。梅尧臣以为是自己做的还不够好,不够让郑柏景彻底敞开心扉,直到《陈时丧弊政乞厘革疏》出现在眼前,他心中困扰多年的心魔豁然而解。
郑帛因公去世,死后独子却得不到妥善教导,若不是他出手,只怕要跟在其大伯身后当个码头挑夫。这抚恤,本就存有疏漏。
陈允渡微微摇了摇头,“不算辛苦。”顿了顿,他道,“若是先生有意,我或可寻个空缺叫他顶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