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175节(2 / 4)
“啊!我中了!我中了!”
“老太爷保佑!苍天啊苍天!”
“怎么会……怎么会……”
第一批看到榜文的书生,神情各异,见到有榜上有名者,笑容不止,形貌癫狂,哈哈大笑,其他人却没有流露轻慢的态度,而是一脸艳羡。至于当场嚎啕大哭者,则勾起书生心中戚戚然,连带着脚步都变得迟疑。
高呼着“我中了”的郎君被人挤了出去,背后有牙郎拽住他褪色襕衫,他收了京城富商的银钱,打算撮合一段佳缘。
榜下捉婿。
张弗庸忧心忡忡地看着陈允渡,他是知道省试开榜的风气的,陈允渡这张脸,就算头顶上写着“已成婚”,也有不少富商会垂涎不已。
失策失策,就不该拉着他一道过来。
张弗庸想了想,压低声音告诫陈允渡:“稍后看完榜,你紧紧跟着我,切莫走丢了。这汴京不少富商都是混不吝的,管你有无妻室,看中了就抢着将人带回家,你待会儿可仔细些。”
顿了顿,他补充道:“要是沾了其他女子的脂粉味,别怪栀和再不搭理你。”
陈允渡端正了态度,“舅舅放心,我省的。”
见他郑重当了一回事,张弗庸才放下心,他踮起脚尖,顺着最右边望去。
最右边第一名写着“冯京”二字,下面注解着其籍贯信息:鄂州江夏县,字当世,父冯式,祖冯仁,本贯江夏县崇阳乡。
第二个,李藻,开封府祥符县,字清渠,父李昉,祖李覃。
张弗庸心底微微急迫起来,刚要说些什么,忽然就看见了陈允渡的大名——
太平州峨桥县,陈允渡,父陈大江,祖陈闵树。
张弗庸呆滞了一瞬间,强撑着自己不要露出过分明显的笑容,怕自己的欢呼声吸引到虎视眈眈的富商们。
第三名,可真给他长脸!
第124章
陈允渡也看见了自己的名字,他看了一会儿,转而看向排在自己前面两个人名。
这两个名字都是全然陌生的。如果说省元冯京是州府人士,那么排在第二的李藻便是正儿八经的开封府人士,却也属于默默无闻的那一类。
他心底明白,除了前两个,连带着太平州出身的他,估计在众人眼里也算是地方考上来的寒门士子。
旁边人的交谈声传到了陈允渡的耳中,“当真怪哉!范参知之子范纯仁、太常博士吕通的孙儿吕大防、翰林学士吴润之子吴申,竟然一个都没能名列前三甲!”
“刚刚我倒是瞧见了范小郎君的名字,不偏不倚正在第十。至于你说的后面两位,到现在还没瞧见名字呢!”
他们嘀咕了一声,又安静下来,找寻自己的名字。
张弗庸强行压下自己快要压抑不住的唇角,拉着陈允渡道:“今年卧虎藏龙,咱们去后排找找。你眼神好,帮我多瞧着些。”
众人挤破了头想要往前看,后排虽然拥挤,但比起前排,好了不止一星半点。
两人还算顺利地走到了后排,最后一名的旁边题字:四百九十八。
皇祐元年的省试,一共录下了四百九十八人。如果没什么意外,他们将会在半个月后参与由当今大宋天子亲自主持的殿试,被授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的称号,然后庙堂之大,四处任职。
张弗庸心底感叹了一声,今年他因为金陵大雪来得比众人晚些。登名那时候,已经排到了六千人开外。准备参与省试的举子自然不止六千人,其中还有不少在路上突遇其他状况导致在州府取得了解状,却没办法及时赶在省试之前赶到的,还有到了京城后身体不适,没办法准时入贡院参考的。 ↑返回顶部↑
“老太爷保佑!苍天啊苍天!”
“怎么会……怎么会……”
第一批看到榜文的书生,神情各异,见到有榜上有名者,笑容不止,形貌癫狂,哈哈大笑,其他人却没有流露轻慢的态度,而是一脸艳羡。至于当场嚎啕大哭者,则勾起书生心中戚戚然,连带着脚步都变得迟疑。
高呼着“我中了”的郎君被人挤了出去,背后有牙郎拽住他褪色襕衫,他收了京城富商的银钱,打算撮合一段佳缘。
榜下捉婿。
张弗庸忧心忡忡地看着陈允渡,他是知道省试开榜的风气的,陈允渡这张脸,就算头顶上写着“已成婚”,也有不少富商会垂涎不已。
失策失策,就不该拉着他一道过来。
张弗庸想了想,压低声音告诫陈允渡:“稍后看完榜,你紧紧跟着我,切莫走丢了。这汴京不少富商都是混不吝的,管你有无妻室,看中了就抢着将人带回家,你待会儿可仔细些。”
顿了顿,他补充道:“要是沾了其他女子的脂粉味,别怪栀和再不搭理你。”
陈允渡端正了态度,“舅舅放心,我省的。”
见他郑重当了一回事,张弗庸才放下心,他踮起脚尖,顺着最右边望去。
最右边第一名写着“冯京”二字,下面注解着其籍贯信息:鄂州江夏县,字当世,父冯式,祖冯仁,本贯江夏县崇阳乡。
第二个,李藻,开封府祥符县,字清渠,父李昉,祖李覃。
张弗庸心底微微急迫起来,刚要说些什么,忽然就看见了陈允渡的大名——
太平州峨桥县,陈允渡,父陈大江,祖陈闵树。
张弗庸呆滞了一瞬间,强撑着自己不要露出过分明显的笑容,怕自己的欢呼声吸引到虎视眈眈的富商们。
第三名,可真给他长脸!
第124章
陈允渡也看见了自己的名字,他看了一会儿,转而看向排在自己前面两个人名。
这两个名字都是全然陌生的。如果说省元冯京是州府人士,那么排在第二的李藻便是正儿八经的开封府人士,却也属于默默无闻的那一类。
他心底明白,除了前两个,连带着太平州出身的他,估计在众人眼里也算是地方考上来的寒门士子。
旁边人的交谈声传到了陈允渡的耳中,“当真怪哉!范参知之子范纯仁、太常博士吕通的孙儿吕大防、翰林学士吴润之子吴申,竟然一个都没能名列前三甲!”
“刚刚我倒是瞧见了范小郎君的名字,不偏不倚正在第十。至于你说的后面两位,到现在还没瞧见名字呢!”
他们嘀咕了一声,又安静下来,找寻自己的名字。
张弗庸强行压下自己快要压抑不住的唇角,拉着陈允渡道:“今年卧虎藏龙,咱们去后排找找。你眼神好,帮我多瞧着些。”
众人挤破了头想要往前看,后排虽然拥挤,但比起前排,好了不止一星半点。
两人还算顺利地走到了后排,最后一名的旁边题字:四百九十八。
皇祐元年的省试,一共录下了四百九十八人。如果没什么意外,他们将会在半个月后参与由当今大宋天子亲自主持的殿试,被授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的称号,然后庙堂之大,四处任职。
张弗庸心底感叹了一声,今年他因为金陵大雪来得比众人晚些。登名那时候,已经排到了六千人开外。准备参与省试的举子自然不止六千人,其中还有不少在路上突遇其他状况导致在州府取得了解状,却没办法及时赶在省试之前赶到的,还有到了京城后身体不适,没办法准时入贡院参考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