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明君养成计划 第185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车到山前必有路,哪怕山前拆车卖轱辘,几年后的事情几年后再操心,反正目前按照人口来分配田地肯定够用。
  各地农官都清楚治下的无主荒地有多少,接下来还要清查有主的土地以及世家豪族庇护下的百姓数量。
  当然,他是个讲道理的好州牧,不会跟恶霸一样看上谁家田就直接抢,也不会强行让归于世家豪族的佃农恢复自由身,但是如果某些横行乡里的真恶霸太不当人惹得天怒人怨保不住自家祖业,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他只说一点,如果有佃农不堪压迫想要重新回到官府的编户之内,各地官署肯定不会拒绝。
  如果有人想藏匿田产藏匿人口,那最好做的足够隐蔽一直别让他发现,不然就是上赶着给他送把柄,他缺人缺地缺急眼了肯定不会客气。
  这些不是典农官该管的事情,他之后会找负责清查田产人口的官员单独谈话,典农官只需要做好交接保证开垦出来的荒地都能有个好收成就行。
  在座的典农官们:啊?啊!啊?
  众人听的神情恍惚,总算知道为什么凶名远扬的吕大将军会猛不丁的出现在青州。
  他们是农官,督课农桑是他们的分内之事,上头的事情和他们没关系,他们只需要听命行事。
  但是现在,州牧大人给他们的“听命行事”加了那么多难度,今后出门估计都得结伴才行,不然他们怕会被恼羞成怒的世家豪族套麻袋。
  这是督课农桑的事儿吗?这是从富户豪族碗里抢食儿啊!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他们青州也要迎来“小将军一怒抄家灭族”的盛况了吗?
  还、还怪刺激的。
  所以校尉您事先得到消息了吗?得到消息怎么也不和底下人说一声?这弄得跟他们是外人似的。
  校尉明鉴,州牧大人明鉴,他们是老老实实地里刨食的农官,和那些藏匿丁口田产的富户豪族不一样。
  众位农官正襟危坐,不管心里怎么想,表现出来的都只有“拥护”一种态度。
  荀州牧对这个反应非常满意,然后把印好的均田令发到众人手上。
  北魏太和九年颁布均田令,之后北齐、隋、唐修补更正,直到唐德宗建中元年推行两税法均田制才彻底瓦解。
  一个制度能延续近三百年肯定有可取之处,他手上有那三百年间所有版本的均田令,再根据目前的情况略作修整。
  北魏时朝廷掌控的无主荒地多,男女平民奴婢都在授田范围内。唐朝的均田制在制度方面比之前的北魏、北齐、隋朝完备许多,但是当时朝廷能安排的无主荒田数量大大减少,因此明确规定妇女和奴婢都不授田,还放宽了关于土地买卖的限制。
  也就是说,制度方面前期不如后期完备,但是从效果上看后期却远远比不过不完备的前期。
  资料齐全的好处这时候就凸显出来了,他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历史上走过的弯路来防止他们这儿继续走弯路。
  均田制有配套的赋税制度,在此基础上还有相辅相成的府兵制,只是全部都改动的话百姓兵丁都可能适应不来,得先把田制确定下来然后再仔细思量赋税和兵制。
  一口吃不成大胖子,现有兵制还能再撑几年,等不用打仗了再改也来得及。
  而且他这均田令也不是定下来就不改了,推行下去的法令不求能撑三百年,能运行十来年就行。
  均田制的前提是有大量无主荒地,等过些年没有那么多荒地供官府分配就得及时修改。推行均田的用意不是一步到位天下大同,而是让富者富的有个限制,贫者也能有个最低标准能够维持温饱。
  改革嘛,土地制度也得改革,发展到那个地步有了新的需求就知道该往哪方面改了。
  他还年轻,将来怎么着也能活个七八十岁,总不能等他七老八十了天底下还是百姓流离失所大量田地荒芜,那会显得他很没本事。
  到时候不用系统爹给他打叉,他自己就得抹脖子以谢天下苍生。
  均田制和租调制度互相配合,田制有变动课税自然也要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