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明君养成计划 第128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爹是个直白坦荡心无城府的读书人,平日里除了读书就是写书,京城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堪比龙潭虎穴,没见识过人心险恶的美人爹肯定招架不来。
  太傅迁怒可以把他留在京城,干嘛折腾他柔弱的老父亲?
  贾诩:……啊?
  贾校尉面无表情的抽了抽嘴角,虽然他和荀仲豫接触的不多,但是他觉得他们家小将军的眼睛可能年纪轻轻就有了问题,经历过党锢之祸的荀氏子弟会没见识过人心险恶?逗他玩呢?
  “我父亲四岁学《孝经》六岁诵《论语》,七岁读《诗》八岁学《尚书》,十二岁通读《周易》《春秋》,不到二十岁便遍通诸经著书立说,让他来教导天子是天子的荣幸。”荀小将军愁的说话都没有顾忌了,满脑子都是他在京城的放肆之举连累了他爹,“可他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万一宫中出现变故谁来保护他?”
  天子和太傅小的小老的老,到时候估计还得他那本就没有多少自保能力的柔弱父亲分心看顾,这让他如何放得下心?
  贾诩瞅了眼真心实意发愁的小将军,低眉垂眼不搭话。
  他说话不好听他就不说了,免得待会儿小将军恼羞成怒把他赶出去。
  荀晔不知道贾诩在腹诽什么,说完担心的事情就眼巴巴的等满肚子坏水儿的贾毒士献策。
  王允的专横跋扈有目共睹,趁现在他爹还没进京还来得及阻止,等人到了京城再献计就来不及了。
  贾诩张了张嘴,好一会儿才憋出来一句话,“将军要不先问问长辈的意见?”
  退一万步讲,就算荀仲豫真的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并州有那么多人能聚在一起商议对策肯定比他们俩在这里不顾现实的臆想强。
  荀晔拍拍脑袋,“先生说的有道理,我马上给家中长辈写信。”
  写!写两封!
  一封送去晋阳一封送去颍川,都来开动脑筋思考怎么保护他无辜受牵扯的美人爹。
  贾诩欲言又止止言又欲,平时多精明敏锐的小将军,怎么这会儿跟被下了降头似的?
  再说一遍,他那“温和柔弱”的父亲遇到变故不可能束手无措无计可施,并州那么多聪明人也不会让他没有准备就冒险进京,只要选择进京就一定是做足了完全的准备。
  “不管天下乱成什么样,京师天子都是重中之重。”贾校尉忍了又忍,看在这些日子种田种的开心的份儿上还是隐晦的提醒道,“将军,有没有可能,此时能有人进京留在天子身边是好事?”
  看王司徒如今的风光就知道,不提天子本身的意愿,只要能将天子留在身边就能正当合理的以朝廷的名义施政。
  王司徒无甚兵力尚能趾高气扬目中无人,荀氏坐拥整个并州、或许再过不久还要再加上豫州全境,如此兵多将广再加上天子在手,到时、咳咳、到时天下政令出自谁手还用明说吗?
  “奉天子以讨不臣,有天子在侧想干什么的确方便的多。”荀晔找出纸笔飞快写完两封信让人送走,然后继续唉声叹气,“其实本将军的学问也不差,虽然不能教导天子,但是和天子一起学习肯定没问题。”
  区区帝王教育,他都有真正的皇帝当老师了还怕太傅的教导不成?
  四个阿飘皇帝给他开小灶,定能让太傅大吃一惊。
  对不起呜呜呜呜呜,之前不该觉得贾毒士“反客为主干掉王允以大将军之尊坐镇京师号令百官”的主意不好,这主意可太好了。
  留在京城朝着大将军的位子努力,代价只是隔三差五和王允吵架而已,他不光吵得过还打得过,对面派多少人来都不怕,反正都吵不过他也打不过他。
  说多了都是泪,谁知道太傅生气不光教训小皇帝还喊他这个无辜倒霉蛋的家长,他也是受牵连的啊喂。
  第97章 进京探亲忙
  *
  贾诩自认为不是什么好人, 他只想在乱世中明哲保身。只要火烧不到他身上,就算面前是血海尸山饿殍遍野他也能淡定路过。
  这世道好人不好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很可能会被好心当成驴肝肺, 更有甚者还会惹火上身搭上自家性命,傻子才在乱世中当烂好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