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府皇帝改造指南 第45节(3 / 4)
也先秣马厉兵一辈子,在北京城墙下啃上一万年的土灰,对大明的伤害也绝不如堡宗随意发一道圣旨;这就是地位上的天渊之别,天赋与努力之间绝不可逾越的差距。相对于野蛮无知的蒙古人,叫门天子才是真对大明特攻宝具,能轻易做到哪怕连蒙古间谍都无法完成的光辉奇迹——这样的奇迹,是不能随意复制,亦不能轻易放过的;所以也先一旦发现了叫门天子这个活宝,立刻就心甘情愿,奉为上宾;哪怕一分赔偿不要,倒贴钱也要送回京城。因为他非常清楚,一个叫门起到的威力,绝对比蒙古一百个怯薛还大。
同样,敌人和朋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当伊稚斜精兵在手一心掳掠中原时,他与汉军是不死不休的敌人;但现在精兵没了心气也没了,匈奴内部兵强马壮的反对派成了伊稚斜最恐惧厌恶的仇敌,而汉军——巧了耶,汉军最大的仇敌,恰恰也是匈奴内部中最兵强马壮的那一部分喔!
你看,这一下形式不就立刻翻转了么?
当然啦,这倒不是说汉军要一转攻势,转而与伊稚斜搞什么合作;但苦苦逼迫,非要消灭这样一位孜孜不倦的反匈高手,那似乎也实在不必。所以,“你真想抓住伊稚斜么”?
没有必要嘛!
不过——
“既然你都不愿意抓捕伊稚斜,那非要我们追过来做什么?”
“追过来也不一定就是抓捕,还可以办更重要的事情。”王某人道:“伊稚斜千里逃遁,中间不可能不停下来补充给养;只要他一停下来,我们就能找到一些关键的东西,只有单于才知道的秘密……”
“什么。”
“草场。”王某低声道:“匈奴用来供给后勤、恢复战力的肥沃草场。”
漠北茫茫草原,看起来是苍郁辽阔绿荫无边,但实际土壤也是有肥有瘦,产出亦是贫富不均;而匈奴人珍视那些水土肥沃草木葱郁的宝地,则更胜于汉人对肥田的喜爱——在关中在河北,耕不了肥田耕瘦田,即使收成少了那么一点,将就着也能把日子混下去;但在草原这种贫瘠脆弱的生态系统上,如果分到了一块干旱冷寂只有灌木丛生的土地,那基本就意味着整个部落的彻底灭亡。
从这种意义上讲,葱郁茂密的草原生态其实更近似于沙漠——大部分草地的产出根本无法养活牛羊,只有零星分布在荒漠中的几块肥沃绿洲能提供足够的给养;匈奴部落的迁徙乃至军队的调动,也必须要依赖于这些宝贵的基地;匈奴人不是神仙,匈奴人聚集十几万骑兵同样也要负责他们的吃喝拉撒,没有草场里积蓄数年的物资,他们拿什么和汉军耗?
当然,正因为荒漠中的绿洲如此稀缺,关于肥沃草场地理分布,乃至水脉变迁和土质更易的资料,才是匈奴上层把持的绝对权力,以及不可示人的要害机密。在上一世里,孝武皇帝可是绞尽脑汁,以高官厚禄百般诱惑,才从叛逃来的匈奴权贵口中套出了一点点消息;而也仅仅是这一点点消息,亦有意料不到的作用——汉匈战争前期,汉军尚且只能沿边境小心移动;为什么中后期时却可以尽情放飞自我,突袭龙城横绝漠北,追得匈奴上天无路?因为草原补给基地的消息已经泄漏,寇可往我亦可往,卫青霍去病同样能依靠草场补充给养,自自在在的跨越荒漠。
——这就是情报的重要作用,几乎可以扭转整个战略局势的关键棋子。
不过,皇帝从叛逃匈奴贵人口中得到的毕竟是只鳞片爪,并不完整,并不好做什么关键的建议;但没有关系,现在单于将亲自带路,为他们解开全部的疑惑——伊稚斜单于必须要停下来补充给养,那么他又会在哪里补充给养呢?零敲碎打,远不如按图索骥,这就是世上的道理
以正常逻辑而言,单于是绝不会暴露这些宝贵的资源;他应该爱护匈奴赖以为生的根基,就像爱护自己的骨肉肺腑。但现在嘛……
面对穆祺惊愕的面容,王某向他微笑:
“你以为如何?”
穆祺……穆祺沉默片刻,不得不真心诚意的说出自己的感慨:
“陛下高见。我——我是自愧不如。”
第67章
的确是自愧不如, 尤其是接到后续情报之后,穆祺对皇帝的敬仰更是滔滔江水,永无休止, 头一次感受到了五体投地的崇拜——从每日定期放飞无人机后拍摄的影像上来看,伊稚斜单于带领的队伍奔逃不过六七日, 随身携带的食水就已经耗竭;于是他们改变方向, 拐入小路, 摸到了一处颇为隐秘的山丘;山丘下水流潺潺草木丰茂, 帐篷蔽天牛羊成群, 竟赫然是匈奴囤积粮草的集散地!
为大军囤积粮草的所在,收尾当然不能马虎;王庭筹备完全,充分利用显要地形, 在此处设置了大量的工事,并派遣了三千余壮丁层层驻守;不要说地势隐秘难查, 即使汉军侥幸发现了此处, 没有个两三倍的人手,也绝不要妄想劫粮。
不过, 这种种的防备终究只是为汉军而设, 当大单于大摇大摆带着人闯入时, 留守的将领仍然毕恭毕敬遵守了贵人们的指示,为单于的骑兵预备美食、更换马匹, 一一招呼周到;而伊稚斜则只在集散地停留了一日, 休整完毕后迅速又带人出发——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老对手卫青, 绝不会心存什么汉军见好就收的侥幸;眼前的殷切招待和美酒美食不过是虚无的幻象,大逃杀的毒圈还在收缩, 汉军的斩马剑依然悬在头顶;而他——胭脂山天降伟人、不世出的无敌飞将军、光辉的匈奴单于,当然不会中老对手的诡计。
喔对了, 为了保证自己的绝对安全,伊稚斜单于临别时还做了一点小事。他派人把驻守部队筛了一遍,将最忠诚、最可靠的精锐全部抽调了出来,充实进自己的卫队全部调走;在抽空了精锐之后,他还殷切嘱托驻守将领,态度极为和煦:
“不要怕,坚定守住,就有办法!”
守将:“?!”
总之,在守将茫然无措的目送中,伊稚斜单于扬长而去了,留下的是一个兵力极度空虚、士气近乎崩溃的营地;等到数日后汉军追兵赶到,这个至关重要的、储存了匈奴前线大量物资的要命营地,居然已经处于某种自行瓦解的状态了。面对汉军的试探进攻,驻守部队只是象征性的抵抗了一下,很快就举起裤衩全面投降,将营地中的一切——不计其数的粮食、成群结队的牛马、数千斤用于赏赐的金银、铮亮的兵器和盔甲——总之,王庭榨干了草原和西域骨血所凑集的一切物资,都拱手让给了汉人。
单于已经先逃,臣等何必死战?就那两个破铜板,你和霍去病玩什么命呢?大家朝天上放几箭,已经对得起王庭的大恩大德啦!
敌人溃败如此之快,倒让汉军猝不及防,等到从主事者口中问出了来龙去脉,霍侍中穆祺等才不得不心服口服,服王先生远见卓识、计谋高深,迥非寻常可比——试问,这样一座重兵把守的险关,要是没有伊稚斜单于一马当先,在前带路,他们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攻克?兵不血刃,一击而破,面对如此辉煌伟业,谁又能不说一句英明伟大、高瞻远瞩? ↑返回顶部↑
同样,敌人和朋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当伊稚斜精兵在手一心掳掠中原时,他与汉军是不死不休的敌人;但现在精兵没了心气也没了,匈奴内部兵强马壮的反对派成了伊稚斜最恐惧厌恶的仇敌,而汉军——巧了耶,汉军最大的仇敌,恰恰也是匈奴内部中最兵强马壮的那一部分喔!
你看,这一下形式不就立刻翻转了么?
当然啦,这倒不是说汉军要一转攻势,转而与伊稚斜搞什么合作;但苦苦逼迫,非要消灭这样一位孜孜不倦的反匈高手,那似乎也实在不必。所以,“你真想抓住伊稚斜么”?
没有必要嘛!
不过——
“既然你都不愿意抓捕伊稚斜,那非要我们追过来做什么?”
“追过来也不一定就是抓捕,还可以办更重要的事情。”王某人道:“伊稚斜千里逃遁,中间不可能不停下来补充给养;只要他一停下来,我们就能找到一些关键的东西,只有单于才知道的秘密……”
“什么。”
“草场。”王某低声道:“匈奴用来供给后勤、恢复战力的肥沃草场。”
漠北茫茫草原,看起来是苍郁辽阔绿荫无边,但实际土壤也是有肥有瘦,产出亦是贫富不均;而匈奴人珍视那些水土肥沃草木葱郁的宝地,则更胜于汉人对肥田的喜爱——在关中在河北,耕不了肥田耕瘦田,即使收成少了那么一点,将就着也能把日子混下去;但在草原这种贫瘠脆弱的生态系统上,如果分到了一块干旱冷寂只有灌木丛生的土地,那基本就意味着整个部落的彻底灭亡。
从这种意义上讲,葱郁茂密的草原生态其实更近似于沙漠——大部分草地的产出根本无法养活牛羊,只有零星分布在荒漠中的几块肥沃绿洲能提供足够的给养;匈奴部落的迁徙乃至军队的调动,也必须要依赖于这些宝贵的基地;匈奴人不是神仙,匈奴人聚集十几万骑兵同样也要负责他们的吃喝拉撒,没有草场里积蓄数年的物资,他们拿什么和汉军耗?
当然,正因为荒漠中的绿洲如此稀缺,关于肥沃草场地理分布,乃至水脉变迁和土质更易的资料,才是匈奴上层把持的绝对权力,以及不可示人的要害机密。在上一世里,孝武皇帝可是绞尽脑汁,以高官厚禄百般诱惑,才从叛逃来的匈奴权贵口中套出了一点点消息;而也仅仅是这一点点消息,亦有意料不到的作用——汉匈战争前期,汉军尚且只能沿边境小心移动;为什么中后期时却可以尽情放飞自我,突袭龙城横绝漠北,追得匈奴上天无路?因为草原补给基地的消息已经泄漏,寇可往我亦可往,卫青霍去病同样能依靠草场补充给养,自自在在的跨越荒漠。
——这就是情报的重要作用,几乎可以扭转整个战略局势的关键棋子。
不过,皇帝从叛逃匈奴贵人口中得到的毕竟是只鳞片爪,并不完整,并不好做什么关键的建议;但没有关系,现在单于将亲自带路,为他们解开全部的疑惑——伊稚斜单于必须要停下来补充给养,那么他又会在哪里补充给养呢?零敲碎打,远不如按图索骥,这就是世上的道理
以正常逻辑而言,单于是绝不会暴露这些宝贵的资源;他应该爱护匈奴赖以为生的根基,就像爱护自己的骨肉肺腑。但现在嘛……
面对穆祺惊愕的面容,王某向他微笑:
“你以为如何?”
穆祺……穆祺沉默片刻,不得不真心诚意的说出自己的感慨:
“陛下高见。我——我是自愧不如。”
第67章
的确是自愧不如, 尤其是接到后续情报之后,穆祺对皇帝的敬仰更是滔滔江水,永无休止, 头一次感受到了五体投地的崇拜——从每日定期放飞无人机后拍摄的影像上来看,伊稚斜单于带领的队伍奔逃不过六七日, 随身携带的食水就已经耗竭;于是他们改变方向, 拐入小路, 摸到了一处颇为隐秘的山丘;山丘下水流潺潺草木丰茂, 帐篷蔽天牛羊成群, 竟赫然是匈奴囤积粮草的集散地!
为大军囤积粮草的所在,收尾当然不能马虎;王庭筹备完全,充分利用显要地形, 在此处设置了大量的工事,并派遣了三千余壮丁层层驻守;不要说地势隐秘难查, 即使汉军侥幸发现了此处, 没有个两三倍的人手,也绝不要妄想劫粮。
不过, 这种种的防备终究只是为汉军而设, 当大单于大摇大摆带着人闯入时, 留守的将领仍然毕恭毕敬遵守了贵人们的指示,为单于的骑兵预备美食、更换马匹, 一一招呼周到;而伊稚斜则只在集散地停留了一日, 休整完毕后迅速又带人出发——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老对手卫青, 绝不会心存什么汉军见好就收的侥幸;眼前的殷切招待和美酒美食不过是虚无的幻象,大逃杀的毒圈还在收缩, 汉军的斩马剑依然悬在头顶;而他——胭脂山天降伟人、不世出的无敌飞将军、光辉的匈奴单于,当然不会中老对手的诡计。
喔对了, 为了保证自己的绝对安全,伊稚斜单于临别时还做了一点小事。他派人把驻守部队筛了一遍,将最忠诚、最可靠的精锐全部抽调了出来,充实进自己的卫队全部调走;在抽空了精锐之后,他还殷切嘱托驻守将领,态度极为和煦:
“不要怕,坚定守住,就有办法!”
守将:“?!”
总之,在守将茫然无措的目送中,伊稚斜单于扬长而去了,留下的是一个兵力极度空虚、士气近乎崩溃的营地;等到数日后汉军追兵赶到,这个至关重要的、储存了匈奴前线大量物资的要命营地,居然已经处于某种自行瓦解的状态了。面对汉军的试探进攻,驻守部队只是象征性的抵抗了一下,很快就举起裤衩全面投降,将营地中的一切——不计其数的粮食、成群结队的牛马、数千斤用于赏赐的金银、铮亮的兵器和盔甲——总之,王庭榨干了草原和西域骨血所凑集的一切物资,都拱手让给了汉人。
单于已经先逃,臣等何必死战?就那两个破铜板,你和霍去病玩什么命呢?大家朝天上放几箭,已经对得起王庭的大恩大德啦!
敌人溃败如此之快,倒让汉军猝不及防,等到从主事者口中问出了来龙去脉,霍侍中穆祺等才不得不心服口服,服王先生远见卓识、计谋高深,迥非寻常可比——试问,这样一座重兵把守的险关,要是没有伊稚斜单于一马当先,在前带路,他们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攻克?兵不血刃,一击而破,面对如此辉煌伟业,谁又能不说一句英明伟大、高瞻远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