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
  “现在至少会有两个受害人。”陈墨冷脸,转头看向王风来,“让你手底下的人迅速把失踪人员整理出来,25岁之前的女性不管事态够不够严肃,全都移上来。”
  我叹了口气,指挥着王安,“去叫人,刑警队全员开会,重新修改侧写。”
  第28章 28
  王安去叫人。
  我和陈墨站在办公室的角落的进行侧写分析。
  “物证科说箱子里确实发现了一个警察娃娃,娃娃缝线和受害人身上衣服风险相同,但没有检测到指纹。”陈墨将她收到的信息和我同步。
  我听着点头,将这边的信息资料传递出去,“王川,犯罪嫌疑人资料。”
  陈墨低头看了一眼,眼皮一沉:“王川不是犯罪嫌疑人。”
  我顿了半秒,“我也觉得王川不符合。”
  陈墨指着纸张上的内容,“我们之前侧写过,犯罪嫌疑人近三个月受到刺激,由外部压力刺激内部压力驱动行凶,可王川没有诱因。”
  我听懂了陈墨词话的意思。
  在我们犯罪心理学中,犯罪动机都是由驱力与诱因。
  驱力是人类都会有的心理条件。
  比如你想得到奖励,就需要考的好,表现的好。
  为了这个目的,你会朝目标努力。
  这是一种心理机制,人人都有。
  在日常生活中,正常的人们会有一个平衡的动态心理阈值,这个天平不会倾倒,就算没有达到目的,过几天这个天平就会自动复原。
  而精神病患者的天秤本来就是波动的。
  当某种需求破坏了这个平衡,驱力就被唤醒,成为迫使他们必须要去做的理由。
  诱因则是破坏动态平衡的一种刺激事件。
  王川虽然童年悲惨,但他近期没有诱因出现,他没有犯罪记录,亲人没有离世,他没有结婚不会出现离异或者丧子,甚至他会为了失眠而去医院开药。
  至少表现出的天平是没有被打破的。
  “有没有一种可能,王川喜欢的是烨桦。”我拍了脑门,感觉线索突然明朗。
  “动机逆转了是吗?”陈墨和我一起看着邮件内容,认真思索。
  在犯罪动机理论中,有一个重要分支,叫做动机逆转理论。
  当一个人处于某种状态时,用他欲望来构建一个目的。
  心理学把动机分为两种极端:达到目的和超越目的。
  在信里,王川一直滔滔不绝,把自己的痛苦讲出来,甚至有很细节的描写,他对待过去或许是一种调侃和回望。
  他不是要达到某个目的,而是希望通过聊天而拉近他和烨桦之间的距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