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 第482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新作的成绩,姚小驹没多说,顾陆也没多问。因为能让双方想抢功的前提是,蛤蟆先生是功。成绩不言而喻。
  没错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口碑迎来一个反转——用反转来形容或许不够恰当,更准确说是“惊喜”。
  好比心理学家贝恩·比昂,他在《伦敦早报》有专栏,平日分享很多被误解的心理学知识。就跟中文互联网“鉴定互联网热门视频”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日的专栏标题:《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21世纪心理学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顾陆为我们献上了一个惊喜。
  很多人还以为贝恩也被充值了呢。
  好在他写的评论言之有物,详细内容太长,就稍稍引用两段。
  [1936年,意大利医学博士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中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理念——“儿童乃成人之父”。
  作为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我非常确信,成年人的心理疾病,在童年就埋下祸根。所以我不会完全的将所有一切都推到童年身上,但我也尊重事实。
  昨日我通读了中国著名作家顾陆的新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是一本心理学科普。作家和心理学科普,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会让人皱眉,但顾陆的作品做足了准备。
  他的新书蛤蟆先生,十分立体的展现了“儿童乃成人之父”,对于内容的逻辑,以及严谨的科普,我惊叹与感动。
  为方便我们英国公民阅读,顾陆甚至借用了我们国家最家喻户晓的童话《柳林风声》为故事背景。以一位热情、爱冒险的蛤蟆先生陷入抑郁为开篇,描绘了一幅心灵成长的地图。
  抑郁的蛤蟆先生与心理咨询师苍鹭进行了10次面谈后,内心重获光明。身为心理咨询师,我也不敢说能够比苍鹭先生做得更好。
  面谈过程中,咨询师苍鹭提到了三种重要的自我状态,分别是: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不在成人状态,而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曾经体验了糟糕的儿童自我状态,这充分对应了“儿童乃成人之父”的理念。
  童年阶段对人的一生都至关重要,我在之后的许多学校演讲中,将尝试提出这个观念。
  而教育委员会在初中小学对本书进行宣传,是我在看完俗话才能够体会到的,教育委员会的用心良苦。校园教育者需要了解这些,更应该像咨询师苍鹭先生那样,成为学生的心灵捕手,保护好孩子们的童年。站在苍鹭先生的视角用心揣摩,能够从中习得一些和孩子们沟通的奥义。
  读师范学校的小伙伴应该对玛利亚的名字不陌生,蒙氏教育的创始人。教育理念是“把儿童当成独立个体,且反对填鸭式教育”。
  中间贝恩还分享了不少案例,来佐证这本书技巧的实用。
  末了,他再度夸奖:[如果没有对英国的了解,他不会选择《柳林风声》。如果不是对孩子们清澈的爱,他没必要创作出如此专业的作品。我现在相信《威茅斯系列》不是对英国的攻击,而是对英国深沉的欣赏了。]
  什么叫岁月史书,这就是!
  再过几年,估计压根就没人知道,克苏鲁的出现是为了回击太阳报的攻击了。
  “真的这么精彩实用吗?我想我应该购买一本,因为我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
  “对孩子们清澈的爱……想到了前阵子看到的新闻,好像顾陆儿时的家庭情况非常差,如果放在里昂,顾的父亲都会被抓进警察局的差。所以他创作这部作品,是在自我救赎吗?愿上帝保佑你。”
  “顾陆没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却写出了如此专业的心理学书籍。我的贞德,难以想象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威茅斯系列当然不是对英国的攻击,如果讨厌一个地方,是不可能把这个地方写进书里的。”
  等等讨论。
  甚至还有小天才说,“好像顾陆还有一本科普书籍,叫《平面国》,听人说是一部可以引起孩子对空间数学感兴趣的作品。现在心理学科普作品,又得到这么高的评价,我有一个想法,是否每个学科,都应该让他创作一部科普书籍,这样能为教育事业带来一定推动。”
  如此口碑之下,拉起了非常高的销量。
  首周,哦不还没有一周,就五天时间,销量就突破了22万册。你想想英国一共才多少人,再想想当前互联网的兴起,实体行业的没落,一个非常夸张的数据。
  这就是受众面,克苏鲁系列的受众面,还是无法和童话作品相比。没错,蛤蟆先生是童话作品,因为从宣传开始,出版集团就刻意忽略了科普属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