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这孩子打小就聪明 第468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个问题,能看出这位同学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元空说,“司汤达所使用的方法是,用技巧磨平重复。”
  “《帕尔马修道院》的技巧包括但不限于第一人称讲述、第三人称转述、对话叙事、通过想象或回忆呈现事件与人物的变化等等。”元空说,“技巧不同,视角就不同。”
  感觉这方法不能在网文里用啊。
  “这方法是很好,但还是太需要作者的能力,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胖镜男再问。
  “有的,有的。”元空说,“在《帕尔马修道院》,司汤达图通过不同的空间意象来解读自由与幸福的意义。”
  “更直白来说,一开始就定下这个目标,想清楚要写什么,这是避免重复的最佳方法。”元空说。
  ……
  四五个小时之后,顾陆回到家中。
  “英国的读者们,非常开心你们能喜欢《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但我们还是要遵守该地区的规则。”顾陆录制了两三遍,才录制完毕,给姚小驹发了过去。
  本以为录制这语音过去,就没顾陆的事了,他也将更多的关注挪到国内。
  国内有点复杂,按青年报说,“欧维为一汪死水的文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为迷茫的青年们指引来一条热爱生活的道路。”
  可是这消息,被很多网友嘲讽。顾陆本人也认为,一本压根没这个作用。
  在顾陆关注国内讯息期间,姚小驹发来消息,英国读者希望能有更多有关英国题材的作品。
  “这不是按闹分配了吗?”
  第485章 当观众失败
  “这样好吗?”顾陆自问自答,“这样不好。”
  姚小驹也知道这不好。养成了这习惯,万一其他国家也这样做呢?
  可对方给的实在是太多了!
  倒不是直接给钱贿赂,姚小驹不至于这么短视。而是英国文化单位及出版社,都表示会给予“巨量扶持”。
  “写书这种事,我肯定不会催促小顾哥的。”姚小驹说,“我也清楚,催促而生的作品,肯定是令人不满意的。”
  “只是……”姚小驹又说,“几年前,小顾哥来伦敦,我们去看了儿童剧《柳林风声》。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创作出来了,但出版耽搁了。”
  记性真好,当时顾陆确实打算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顾陆思考着,一年出三本书,是不是太快了。
  当他这样想着,姚小驹也开始分析,“小顾哥,你去年创作了嫌疑人和来自新世界,两个大长篇,共计四十多万字。”
  “今年只有欧维刚二十万字,借东西的小人不到十万字。”姚小驹说,“蛤蟆先生更是只有几万字,加起来也只是基本和去年的创作量持平。”
  半年一个长篇,这创作速度是不快的,只是能保证这个速度的作家,无法保证本本都是精品。
  “我考虑一下。”没其他事要讲,顾陆就先挂断电话。
  顾陆每年两本的速度是习惯了的,他是个习惯了什么,就不想更改的人。哪怕这习惯并不是最佳选择。
  不过……话说回来,今年几乎没进行短篇连载了。去年至少还有黑镜系列。
  “把写短篇的时间增加些,好久没有抽到短篇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