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2 / 3)
虽然不是一及笄就定亲嫁人,但迎春下来, 黛玉、探春、惜春就要紧跟着,这就由不得老太太不提前考量。
否则, 贾赦贾敬就不说了;王夫人虽然对探春还不错, 可红楼里探春都能远嫁, 王夫人对探春的好能有多深呢?
正苦恼间, 丫头打帘道, 老祖宗, 赖嬷嬷来给您请安。
老太太诧异, 那个赖嬷嬷, 平日里除了荣国府的大事、喜宴, 一般都是在家荣养。今天怎么突然来了?
正想着,一个头发霜白,瞧着有些富态的婆子进来。她先行了礼,老太君,老奴给您请安来了。
老太太笑眯眯地对鸳鸯道,去给嬷嬷拿杌子来。
赖嬷嬷连忙告罪,然后才在杌子上坐下。
早前老太太刚穿来那会儿,除了在努力扮演贾母,还对某些可能会熟悉了解贾母的奴才采取隔离策略,赖嬷嬷便是其中之一。
当然,赖嬷嬷和那几个年事高的妈妈因为在家做了老封君,其实来贾府的次数也不多。
但她们毕竟曾经伺候过贾老太爷和贾母,几十年相处,尤其赖嬷嬷还是惯来最会揣摩贾母心思的人,所以老太太每每都是能少接触便少接触。
等到知道赖家是个吃贾府的大户,赖嬷嬷的孙子赖尚荣后来还会对老东家忘恩负义,就更是疏远了。
只是那时候老太太不太敢动贾府这些盘根错节的奴才,一方面赖大赖二分别是荣宁两府的管家,另一方面赖尚荣已经脱了奴籍,还捐了官,老太太便是有什么心思也只能当没有。
倒是如今,李十儿、周瑞家、王善保家接连被拾掇,虽然有些是阴差阳错,但却让老太太心下有了计较,她眯起了眼睛,今日怎的来我这儿了?
赖嬷嬷连忙恭敬起身告罪,接着才道,前段时日病了,现下好了,便特特来给您请安,再来看看凤奶奶。
难为你有心了。老太太点头,实则心中不大信她来只为看王熙凤。
闻听老太太的话,赖嬷嬷连忙道,这本就是我们的本分。若我记得不错,再不久便是奶奶的生辰,这次又撞上奶奶有喜,真是双喜临门啊。
老太太就笑,你说的不错,那日我是准备给凤丫头大办的,到时候你可一定要来。
必定来必定来的。
随后,老太太又听赖嬷嬷闲扯一通,回忆了一番往事,待有些不耐烦时,赖嬷嬷才道,这次来,老奴还有一桩事。
哦?说来听听。老太太精神一振,知道赖嬷嬷终于要说到她这次来的目的了。
我那孙儿,尚荣,托了主子的洪福,一生下来便放了籍。后来又许他捐官,有了前程。好赖他没辜负主子的赏识,日日好学,也算勤恳,没让府内蒙羞。
赖嬷嬷说得真挚,仿佛没了贾府,她孙子便没有如今的造化。
而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
赖家是家仆,便是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是奴才,别说捐官,就是户籍也永远背着个贱字。而赖尚荣却在出生就脱了奴籍,靠着贾府的势力,还能做官。
这便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赖尚荣是鸡犬,其他所有依附贾府的,也都是鸡犬。
只可惜这得道的人日渐没落,鸡犬还没过三代便没了情义。
老太太想到这些,心下有些冷漠,面上却道,也是他自己争气,你们老来也能有个依靠。
赖嬷嬷却摇头,他啊!主子,不是我故意埋汰。他自来没吃过苦,所知所学也不过是尽忠。本事上有点,却没大过天。这若是没有府内托着,哪里有这样的前程。
老太太便仔细去瞧赖嬷嬷,发现她还是一如既往的情感真挚。 ↑返回顶部↑
否则, 贾赦贾敬就不说了;王夫人虽然对探春还不错, 可红楼里探春都能远嫁, 王夫人对探春的好能有多深呢?
正苦恼间, 丫头打帘道, 老祖宗, 赖嬷嬷来给您请安。
老太太诧异, 那个赖嬷嬷, 平日里除了荣国府的大事、喜宴, 一般都是在家荣养。今天怎么突然来了?
正想着,一个头发霜白,瞧着有些富态的婆子进来。她先行了礼,老太君,老奴给您请安来了。
老太太笑眯眯地对鸳鸯道,去给嬷嬷拿杌子来。
赖嬷嬷连忙告罪,然后才在杌子上坐下。
早前老太太刚穿来那会儿,除了在努力扮演贾母,还对某些可能会熟悉了解贾母的奴才采取隔离策略,赖嬷嬷便是其中之一。
当然,赖嬷嬷和那几个年事高的妈妈因为在家做了老封君,其实来贾府的次数也不多。
但她们毕竟曾经伺候过贾老太爷和贾母,几十年相处,尤其赖嬷嬷还是惯来最会揣摩贾母心思的人,所以老太太每每都是能少接触便少接触。
等到知道赖家是个吃贾府的大户,赖嬷嬷的孙子赖尚荣后来还会对老东家忘恩负义,就更是疏远了。
只是那时候老太太不太敢动贾府这些盘根错节的奴才,一方面赖大赖二分别是荣宁两府的管家,另一方面赖尚荣已经脱了奴籍,还捐了官,老太太便是有什么心思也只能当没有。
倒是如今,李十儿、周瑞家、王善保家接连被拾掇,虽然有些是阴差阳错,但却让老太太心下有了计较,她眯起了眼睛,今日怎的来我这儿了?
赖嬷嬷连忙恭敬起身告罪,接着才道,前段时日病了,现下好了,便特特来给您请安,再来看看凤奶奶。
难为你有心了。老太太点头,实则心中不大信她来只为看王熙凤。
闻听老太太的话,赖嬷嬷连忙道,这本就是我们的本分。若我记得不错,再不久便是奶奶的生辰,这次又撞上奶奶有喜,真是双喜临门啊。
老太太就笑,你说的不错,那日我是准备给凤丫头大办的,到时候你可一定要来。
必定来必定来的。
随后,老太太又听赖嬷嬷闲扯一通,回忆了一番往事,待有些不耐烦时,赖嬷嬷才道,这次来,老奴还有一桩事。
哦?说来听听。老太太精神一振,知道赖嬷嬷终于要说到她这次来的目的了。
我那孙儿,尚荣,托了主子的洪福,一生下来便放了籍。后来又许他捐官,有了前程。好赖他没辜负主子的赏识,日日好学,也算勤恳,没让府内蒙羞。
赖嬷嬷说得真挚,仿佛没了贾府,她孙子便没有如今的造化。
而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
赖家是家仆,便是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是奴才,别说捐官,就是户籍也永远背着个贱字。而赖尚荣却在出生就脱了奴籍,靠着贾府的势力,还能做官。
这便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赖尚荣是鸡犬,其他所有依附贾府的,也都是鸡犬。
只可惜这得道的人日渐没落,鸡犬还没过三代便没了情义。
老太太想到这些,心下有些冷漠,面上却道,也是他自己争气,你们老来也能有个依靠。
赖嬷嬷却摇头,他啊!主子,不是我故意埋汰。他自来没吃过苦,所知所学也不过是尽忠。本事上有点,却没大过天。这若是没有府内托着,哪里有这样的前程。
老太太便仔细去瞧赖嬷嬷,发现她还是一如既往的情感真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