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九万场雪 第37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招摇灵旗,九夷宾将。”
  他唱诵的是郊庙歌辞《惟泰元》,这支祝词早在汉时便被用于祈雨之祀。
  在他唱诵的同时,由李谨带领,坛上坛下所有人俯跪叩拜天地。
  拜礼毕,起身,仍是李谨上前,执起案上放着的酒爵,将爵中酒水泼洒出去。
  跪拜和泼酒结束之后便是舞雩。
  可以说,舞雩是整个祭祀过程中最隆重的仪礼了。
  依旧制,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则二佾。(注释1)
  汉时由郡县主导的祈雨,基本上只用二佾。但李翩在这里耍了个花招,他用了六佾。
  这是一招险棋,也许会触怒河西王,但却能让敦煌的官吏和百姓们看到凉公还在,李氏还在;看到敦煌并不是河西国的一个小小郡县,而是凉国旧都;看到他们守土的决心。
  ——人需要仪式,空浮的规则和表演往往具有意想不到的力量,能直达心灵最深处。
  待李谨和李翩退至祭坛西边,便见三十六名身着翠羽华裳的少年郎登上祭坛,分列开来,齐整地立于坛上。
  在当世这极端强调出身的时代,出身不好的人是不能登坛舞雩的。
  故而这些上坛献舞的少年全部出自氾、宋、索、张、令狐这几个扎根于敦煌的著姓世家,仔细瞧去,各个满面春风,意气飞扬。
  雩舞很简单,并没什么复杂动作,不过一手执陶碗,一手执柳枝,一边高声唱诵,一边不断重复着将柳枝浸入碗中再挥洒而出的动作便可。(注释2)
  少年们唱的是《大雅·云汉》,乃当年周宣王向上天祈雨时所唱的祷词。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
  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
  旱既大甚,涤涤山川
  ……
  大夫君子,昭假无赢。”
  这首祷歌的曲调悠长缓慢,唱完它需要很长时间。但所有人都恭敬地立在原地,哪怕越来越烈的阳光晒得人昏昏沉沉。
  李翩和李谨面东退西,令狐峰则站在礼案旁,看着舞雩唱诵的少年们,三个人正好将那些少年夹在中间。
  《云汉》才唱了一半,令狐峰突然发现李谨有些不对劲儿。
  原本应该老老实实站好的李谨,此刻正一步一步往祭坛北边挪,距离李翩越来越远。
  令狐峰定睛一瞧这才发现,原来李谨是嫌弃舞雩时柳枝挥出的水花沾在了自己身上。
  这祭坛虽方五丈,但六佾同时登坛,再加上他和李翩、李谨三人,坛上站了足足三十九人,使得整个祭坛显得十分拥挤。
  那些世家著姓的少年郎,各个都是家族中的骄子,神气十足。他们对主持大局的凉州君是慎重的,但对跟他们年纪相仿的李谨就没那么上心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