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我本来还在想,顾旎曼今天会不会再来我们警署坐一整天时间。”
  “难怪今天没出现,估计又躲起来了。”
  殉情事件里,假死的不止一人。
  这个消息在街头巷尾炸开,民众议论纷纷,有人震惊,有人追问。记者更是堵在警署门口,要求翁兆麟发表声明。
  可想而知,等到真相大白那天,关于顾旎曼的专题报道必将铺天盖地。那个曾经美丽动人的女明星,即便在十年后的今天,也仍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当大众发现她竟是受害者时,恐怕会更加唏嘘。
  梁奇凯的工位前,那本心理学著作还没有收起来。
  “梁sir这是要转行当心理医生吗?”有同事打趣道。
  梁奇凯笑了笑:“原来心理学还挺有趣的。”
  排查还在继续。
  祝晴和同事们一上午都在外奔波,为顾家的案子走访城市的各个角落。回到cid办公室时,案卷堆积如山,顾国栋、余丹翠和顾弘博的案子被摊开,等待整理。
  全港都在盯着这起案子,但警方办案的流程不会因舆论而改变。
  走访多次,三起案子表面上看并无异常。
  结案前,所有调查记录都必须归档。
  新的线索被记录,又被推翻。
  祝晴按照莫sir的指示,重新梳理卷宗。
  这曾是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
  顾旎曼“离世”后,面对媒体的穷追不舍,她的父母不得不带着年幼的儿子数次搬迁。
  在近日来的调查中,警方罗列他们频繁变更的住址记录,无意间勾勒出顾旎曼短暂的一生。
  顾父顾母都是勤勤恳恳的工厂工人。顾旎曼出生那年,恰逢父亲升任车间领班。六岁那年,弟弟出生,工厂宿舍逼仄,一家人搬了出来。最初租住在深水埗唐楼,后来辗转至太子道,在顾旎曼十岁时,随着祖父母的离世,他们终于在文华路的巷弄里拥有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
  警方的档案里,这些搬迁记录被一一标注。
  其中还夹杂着一张照片,是走访顾家亲戚时,一位亲戚找到的。
  照片里,年仅三五岁的顾旎曼明眸皓齿,五官带着与生俱来的精致出挑。
  那些年,顾家与亲戚们还保持着走动。是后来随着频繁搬家,才渐渐断了联系。
  在配合警方调查时,这位亲戚回忆,顾旎曼从小就是孩子群中最耀眼的存在。在儿时,她就能歌善舞,从不怯场。后来成为演员,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祝晴继续往后翻阅资料。
  后面的记录显示,顾家的搬家仍在继续。只是所有地址变更的登记信息里,永远少了那个重要的名字。
  “有发现。”小孙推门进来,打断她的思绪,声音里带着几分兴奋,“在霞光戏院找到疑似作案工具!”
  ……
  午后的会议室,警员们个个精神抖擞,丝毫不见倦意。
  新证据的出现,让每个人都为之振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