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林巧枝不谈这些大项目,只谈她从资料中看到的具体技术。
  还有和6y2型机车做适配的技术方案。
  ……
  祁尤理解地点头道:“也就是说,引燃管的核心是水银整流,换成用硅整流?”
  “这是最稳妥且高效的方案。”林巧枝条理清晰,“咱们铁路技术的发展,还是要走实用主义,我们先主力做硅整流,优先改造6y2等车型,解决眼前实际困境,而液力传动则可以帮助我们降低压力。”
  此刻,黑板上已经一分为二写了不少东西了。
  她在下面空白处画上横线分隔,再写上刚刚提及的晶闸管等技术,“未来一个五年,我们可以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最后,她在底部结尾写到“标准整流模块”,放下粉笔:“尽管很难,但在未来的布局和规划里,我还是提议尽早统一散热接口与电气参数,”以她曾经做过20吨分体模具的经验来看,统一标准,绝对是受益无穷的,“如果我们国家的机车能实现标准整流模块,实现‘即插即用’维修模式,那么……”
  她顿了顿,看向大家:“我们或许可以提前10年告别‘万国机车’备件困局。”
  备件困局。
  国产化备件如何打破“天价维修”“无法维修”的困局,这绝对是这个时代铁道行业所有人心中的一根刺。
  祁尤有种晕乎乎的感觉,从前是没水找水喝,结果现在像是洪水一下兜头而下。
  从前苦于无路可走,现在冷不丁眼前好像全是路,左一条,右一条,东一条,西一条,屁股下面还有一条滑道。
  这问题,竟是真要解决了似的。
  而且他感觉,似乎真的能很清楚的看到,看到这一条条路的终点是什么样的宏大美景。
  想到这里,祁尤忍不住咽了口唾沫。
  第112章 林工这个接口处理得真是漂亮
  “踏踏踏……”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株洲总机厂的副厂长付长春,迈入门内,笑着就道:“林工来了, 辛苦了。”
  “我谈不上辛苦。”林巧枝昨晚睡了个饱觉,梦里乘坐了一辆来自法国的6g型高速电气机车, 看着窗外快速退后的风景, 实在是兴奋,而不觉得丝毫辛苦。
  付长春眼睛里都是红血丝,脸上却焕发着红光,满是通宵熬夜后的亢奋:“我们和株洲硅元件厂联系过了,技术指标全都能达到。这个型号机车, 要是配不上引燃管,多半又是要搁置了,即使不是先进型号了,但如果全部列损, 损失也是令人心痛的,林同志你这个要是在打仗的时候当属头功!”
  这么快就有了突破性进展, 怎么能让人不兴奋?
  他们熬夜开会了大半宿, 抱着那块黑板和众人的笔记讨论,确定了方案的可行性。
  又连夜联系兄弟单位,分头行动一直忙碌到现在,也一直亢奋到现在,终于听到了确切消息,祁厂长等人也都是极其高兴的,这是和问题解决截然不同的高兴。
  是一种带着期盼和欣喜, 通向成功的迫切。因为他们很清楚的知道,按照林巧枝的方案, 只要硅元件这边不出问题,真的就意味着成功大半了。
  “万国机车博物馆”不仅仅是个调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中国的艰难,一是侧面反映了他们没有自己生产制造的能力,二是,来自各个国家不同型号的机车,技术不同、配件标准不一,型号各异,维修困难。
  经常性的有机车故障,修修补补能继续用是最好,修不好,只能搁置,这是好听的说法,其实就相当于半报废了,修不好搁置在一边还能有什么用呢?当装饰品吗?也就是拆下零件做库存了,但这也是极其浪费的。
  如果是承担着重要运输任务的机车,往往则要付出天价维修费。
  而想要把这么多国家、这么多型号、这么多不同体系的机车中所有技术和零件全部研究透彻、准备充分,对此刻的中国来说,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故而被称作“备件困局”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