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算弄清楚了,对林巧枝的到来,期盼值一下就蹿得老高。
  “往后面走,这边是我们的厂房,后面是我们的宿舍,你别看是单位宿舍,当初是给建厂时前来进行技术支持的英国工程师住的,条件还是很不错的。”祁尤介绍道,一行人迎着她们往里走,有年轻的小伙子接过她们的行李,跟在后面。
  林巧枝顺着他说的方向,朝厂房看过去,那是在厂区主干道的东南面,是一座有些古朴的建筑,东西朝向,是4栋不同跨度的厂房联合在一起,厂房两端为“凸”字型山墙,屋顶呈双脊形,并且设置了双向冲顶天窗,一看就知道采光和通风会非常好。*
  真的是一座气势非常恢宏的厂房,林巧枝不由问:“这个厂房长度快有三百米了吧?”
  总机厂宣传部的贝正诚,道:“59年加盖了右手边第四栋之后,现在的总长度263.128米,总建筑面积有两万多平方米,是我们株洲总机厂和粤汉铁路的联合厂房。”
  林巧枝点了点头,心里和红旗厂对比了一下,只能叹一句,不愧是有历史底蕴的大厂,暂时还比不上啊。
  林巧枝对这里怎么会有英国工程师宿舍有点好奇。
  在她认知里,一般不都是“苏联专家楼”吗?
  她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还讲过,当时苏联专家到中国,为了表示重视,有些单位都会修建苏联专家楼,还配有专门的厨师,会提供西点、时鲜水果、当然还有肉,可把她小时候给馋的。
  同时苏联也是积极帮助他们盖厂房,发展工业。
  她记得老师曾讲过一位叫作贝斯特洛娃的苏联女专家,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贝斯特洛娃不仅手把手教中国工人技术,还曾说:“我们来到中国,不仅是要帮助你们建设厂房,学会技术,更要帮助你们形成产业优势,用你们中国人的话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最让小巧枝触动的是,在足足在新中国工作三年后,结束帮助离开时,苏联代表团的领队曾说:“能亲自参与和帮助中国兄弟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幸。”*
  社会主义新中国啊。
  美好而伟大的信仰,足以让人抛下国籍界限。
  以至于后面发生了那样沉痛的打击和教训,苏联也依旧是“老大哥”。
  林巧枝一直以为苏联才有,居然英国也曾经有过吗?
  直到休整过后,她踏入这间巨大的厂房,看到了厂房冰凉钢铁架上残留的“中英庚款”字样,困惑迎刃而解。
  林巧枝呼吸微凝。
  说不出的滋味在心尖尖上蔓延,舌尖都泛着一丝苦,新中国的历史真的不忍心细看,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工业厂房,里面都刻着艰难困苦,屈辱悲凉……和百折不挠。
  可再坚强,再百折不挠,那也是经过百般摧折的,这其中纷飞的炮火,颠沛流离的转移,血与泪的牺牲……都是百折留下的、磨灭不去的痕迹。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