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反复地从这一头、开到另一头。
  掉头回来,周而复始。
  偶尔会有更换配件,或者是握着扳手钳子锉刀上去调整的时候。
  “林工做事真仔细,平坦路面的测试方案都做得这么详细。”一名并不眼熟的年轻男技术人员忽然开口,似乎在对林巧枝表达赞美。
  围观的人便也按捺不住了,七嘴八舌的低声讨论起来:
  “林工确实工作仔细啊。”
  “一点也不松懈,边边角角都测试到,这种对产品认真负责的态度,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么反复来回会不会太仔细?是不敢上坡度吗?”
  周遭这些议论没有干扰到林巧枝,无论好坏。
  项目推进到如今这个地步,林巧枝自然对细节有足够多的把控。
  从她的视角来看,其实并不会特别担心功能实现上的问题,因为她已经见过了前路,知道这是一条无比清晰确定、一定能成功的路,其他人担心的设计失误、构思有漏洞,功能无法从纸面落地等等,在林巧枝看来,不是会让人提心吊胆、夜不能寐的问题。
  以至于她的情绪到现在也不算暴躁,反而有种深湖般的平和。
  即便真的出了什么问题,她也有信心能解决,反倒是,如何能发挥出这台拖拉机最大的性能,如何能把每一寸设计利用到极致,才是林巧枝最为关注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平面路段调试是非常有意义的。
  因为目前中国拖拉机行业,在平原地区的积累和经验是非常深厚的,相关的数据也十分充足。
  如果在平面路段多花一些时间,尽量去从各方面细节上,将拖拉机的状态调整到最佳,以优化整体性能,其实是极其划算的。
  在足量数据支撑下,可以说事半功倍。
  林巧枝这样想,也确实这样去做了。
  于是,拖拉机在西1-3测试点,反复的启动、加速、缓慢制动、紧急制动、空载通过、重载通过……
  林巧枝还一边测试,一边思考,对拖拉机进行一些备用件的替换调整,故而花费了不少时间。
  此时,业内人士都渐渐安静,暗自对比、观察起来,看不懂的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在一众记者的围观下,也只能努力做出沉稳冷静、淡定自若的模样。
  “刚刚那组的数据记了没?”一个看着就年龄不浅的高工却是忽然对身旁道。
  “我记录了,你也发现了是不是?”
  “我看看。真的太牛了,这身本事硬啊。”
  “当然了,没一身真本事,造得出这辆拖拉机?”
  站在队伍里围观的年轻人:“……”这是在装什么啊,没忍住顺着声音侧头一看,看到那边徒弟环绕的情况,连忙往人群里缩了缩,满脸“看不见我”的心虚表情。
  应该没有看见他刚刚不屑的表情和眼神吧?
  这个行业里,年龄算是老资历的一种,但也不乏混到四五十还是技术稀松、得过且过的那种。
  什么最难搞呢?人走出去,身后乌泱泱一堆人。教出来的、一脉相承的弟子遍布整个单位。
  这样的人,技术上肯定是有保障,也是相对高水平的一群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