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怎么拆分的?
  怎么克服松动的风险?
  怎么突破那么多行业认知的?
  别人都一整块做,你一个人把整块模具拆开做,这就是打破行业默认惯例了。
  迎着台下大量灼热的目光,准备多日的林巧枝不慌不忙地继续做陈述:“咱们从苏联援建时期引入的技术书籍,包括苏联经验,都强调‘整体结构刚性最优’,认为分体接缝必然成为应力集中点。”
  林巧枝的展示做得比较直接,多是简单直接的图片,照片。
  她列举出四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工期延误率,失误率,材料利用率,运输负荷。
  “虽然分体研制会面临不少问题,但其实我们在整体制件的过程中,依旧吃过不少亏。”
  “比如咱们曾经有机床厂模具的模刀出现2cm缺口,按传统工艺需整体退火重锻,因为体积大,整个回炉工期45天,期间生产线只能停工,还急得传出‘模具感冒,全厂发烧!’的戏言。”
  “此外,失误率、报废率也是极难以承受的,即使只是一处小的失误,整件大型模具都将遭到报废。”
  台下,一重机厂的人都不由挪了挪屁股,眼皮绷紧,他们五年前就因为一道0.2mm划痕,报废了整件模具,直接损失了厂里三年的研发经费!
  到现在都还没完全缓过来。
  林巧枝继续讲述:“整件模具制作,在苏联支援咱们的资料中显示一架机身模具需要切除67%的钢料,这对我们来说,堆起来的钢料怕是比天安门城墙还要高,损耗的负担实在是太大了。”
  “运输方面,我们为了运送超重设备、原料,专门修建过36公里铁路支线,这样的耗资相当于3000工人的全年工资。”
  堪称是死亡行军了。
  “所以,以目前固有的经验来看,‘整体结构刚性最优’依旧是非常有道理的技术总结,但从宏观来讲,这项技术或许并不适合我们国家的国情。”
  林巧枝只是花五分钟开了个头,台下坐着的很多人,表情就已经凝重起来,整个交流会的气氛也因为她提到的技术感到深深的压迫力。
  有人拿出纸笔,有人开始拍照,还有人则开始低声同周围人窃语问着些什么……
  台下听众已经意识到了。
  这位站在主席台上的林工,心气可不是一般的高。
  她要讲的,绝对不只是那个20吨大型模具的制作技术经验,她是想要分享一套对全工业领域都适用的分体研制技术。
  如果说,前者还只局限于单个案例,那么后者就是想要直接一拳打碎行业默认的规则了!
  红旗厂这次是要搞一出大新闻啊!
  真要是让红旗厂这位林工做成了,不说整个行业都要跟着震三震,那太夸张,但至少也是名声大振。
  日后走出去,很多东西就不一样了。
  做拖拉机的机械厂。
  引领过行业发展的农械厂。
  打破过行业固有规则的青年。
  能一样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