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2 / 3)
我心里头火气大的很,叉着腰在殿中踱步,有侍女垂着脑袋进来将碎瓷片清走,见我生气连大气都不敢喘,谢灵仙让她们全都下去待命,她们都如释重负地离开了。
殿中总算是没了人。谢灵仙才到我身边,抚着我的脊背给我顺气,还笑我道:“殿下知道刚才您这样子,简直要吃人似的。”
我只呵了一声,却也无话可说。
“要是能吃,我第一个就吃了你。”
顿时从紧张变得旖旎起来,谢灵仙却不解风情地说:“尚宫局有许多人都受过皇后的恩惠,平时就对我们明王宫的人多有观照,那边已有人替殿下盯着,倒是不用殿下多上心,褚妃野心不小,大有效仿先皇后的打算,殿下须得小心为上。”
我握住她的手,狠狠亲了一口,谁能想到是这双纤柔的双手,竟然有天搅得六尚局天翻地覆?我要笼络人心,她替我去做,我要铲除异己,她还是义无反顾帮我。
我悠然道:“张氏母族倒台时,我听到老东西们在朝堂上抖如筛糠,心中这滋味真是销魂得厉害,你说,这权势握在手里,怎么就这么让人上瘾?”
“因为殿下生来就该坐在最高处。”
“若是我手握大权,定要让天下人都知道,萧姒的明日有一半是你谢灵仙给撑起来的。
谢灵仙抬手摸了摸我的眉眼,她的衣袖中有好闻的花香,她的手顺着我的鼻梁往下,勾过鼻尖,又去抚着的面颊,最后却摇了摇头。
她说:“我所求非此。”
我好想说,那你便求我吧,求我再多爱你一点,可是实际上恰恰相反,我贪图的是她将全部的情爱留给我,再也不会分给别人一星半点。
第二十五章
褚妃也确实没有找我麻烦,也没和皇帝吹枕边风,但是没过多久却发生了一件让我有些苦恼的事——这胎不足三月时,太子被皇帝打发去了江南平民乱。
虽然只是一些藩王旧部鼓动所致,以太子的骑射和智谋平息这闹剧不成问题。但是这次太子南下,我心中老是惴惴不安,总觉得有事要发生。
我赶去东宫,问他:“你真要去?南方不比长安,要跟你一起平乱批的人可是之前跟着萧歧的,鬼知道他们肚子里装的什么。
太子揉着眉心,叹息道:“不去又能如何,父皇说太子当知兵事,我必须要应下。”
我们两个都苦恼着,可是显然,谁也没到能撼动他的份上。
皇帝已然到了鬓白骨老的年纪,加上早年征战留下的伤痛,令他的脾气愈发阴晴不定,身子也是一年不如一年,所以他才对褚妃肚子里的孩子如此欣喜。他当然不至于别有用心,将太子置于危险之地,给他新纳的褚妃和她肚子里的孩子腾地方。
我自然是担心,他若是有个急症,京中因此生乱的话,兄长回来不好处置。他当然也会想到这一层,故而更是气恼,今早在朝堂上,有大臣反对太子平乱,谏言储君是国之根本,不可轻动,被他好一通训斥。
临走之前,太子才对我说:“这世上,我最信任的人就是阿姒了,若是我久久未给你回信,还望阿姒你能在暗中帮我一把。”
我听懂了他的弦外之音,怒气冲冲地让他不要说这种丧气话,可是他仍然抱着期望地看着我,我重重点头后他摸了摸我的脑袋。
一个晴朗午后,我于太极殿面圣,德妃正跪坐榻前,为他梳理散乱的白发,皇帝问我:“太子走了半月,没给你传信?”
我垂眸避开他审视的目光,道:“来信了,一切平稳,兴许用不了多久就回来了。”
“他倒是能干。”皇帝的声音里听不出褒贬,他挥挥手,德妃顺从地松开手,退到了殿外,话锋落到了我的头上,“你可知今早林相递了折子?”
我心下一凛,面上却不动声色,尽量做出恭顺的模样。
“儿臣愚钝,猜不透丞相心意。”
奏章被摔在了我眼前,他忽然拔高了声音,近乎于质问:“长公主贤明,可代太子摄朝政,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孤的丹阳竟然这么能干了。”
我赶紧跪了下来,膝行半步捡起奏折,一目十行地看过去,连忙道:“陛下春秋正盛,儿臣怎敢越俎代庖,更何况我如何比得上陛下亲自训诫的太子哥哥呢,丞相此言,实在是让儿臣觉得荒诞。”
皇帝却忽然大笑起来:“孤可没说不愿意,传孤口谕,丹阳可于偏殿设案,官员不论品阶,奏折先呈公主过目。” ↑返回顶部↑
殿中总算是没了人。谢灵仙才到我身边,抚着我的脊背给我顺气,还笑我道:“殿下知道刚才您这样子,简直要吃人似的。”
我只呵了一声,却也无话可说。
“要是能吃,我第一个就吃了你。”
顿时从紧张变得旖旎起来,谢灵仙却不解风情地说:“尚宫局有许多人都受过皇后的恩惠,平时就对我们明王宫的人多有观照,那边已有人替殿下盯着,倒是不用殿下多上心,褚妃野心不小,大有效仿先皇后的打算,殿下须得小心为上。”
我握住她的手,狠狠亲了一口,谁能想到是这双纤柔的双手,竟然有天搅得六尚局天翻地覆?我要笼络人心,她替我去做,我要铲除异己,她还是义无反顾帮我。
我悠然道:“张氏母族倒台时,我听到老东西们在朝堂上抖如筛糠,心中这滋味真是销魂得厉害,你说,这权势握在手里,怎么就这么让人上瘾?”
“因为殿下生来就该坐在最高处。”
“若是我手握大权,定要让天下人都知道,萧姒的明日有一半是你谢灵仙给撑起来的。
谢灵仙抬手摸了摸我的眉眼,她的衣袖中有好闻的花香,她的手顺着我的鼻梁往下,勾过鼻尖,又去抚着的面颊,最后却摇了摇头。
她说:“我所求非此。”
我好想说,那你便求我吧,求我再多爱你一点,可是实际上恰恰相反,我贪图的是她将全部的情爱留给我,再也不会分给别人一星半点。
第二十五章
褚妃也确实没有找我麻烦,也没和皇帝吹枕边风,但是没过多久却发生了一件让我有些苦恼的事——这胎不足三月时,太子被皇帝打发去了江南平民乱。
虽然只是一些藩王旧部鼓动所致,以太子的骑射和智谋平息这闹剧不成问题。但是这次太子南下,我心中老是惴惴不安,总觉得有事要发生。
我赶去东宫,问他:“你真要去?南方不比长安,要跟你一起平乱批的人可是之前跟着萧歧的,鬼知道他们肚子里装的什么。
太子揉着眉心,叹息道:“不去又能如何,父皇说太子当知兵事,我必须要应下。”
我们两个都苦恼着,可是显然,谁也没到能撼动他的份上。
皇帝已然到了鬓白骨老的年纪,加上早年征战留下的伤痛,令他的脾气愈发阴晴不定,身子也是一年不如一年,所以他才对褚妃肚子里的孩子如此欣喜。他当然不至于别有用心,将太子置于危险之地,给他新纳的褚妃和她肚子里的孩子腾地方。
我自然是担心,他若是有个急症,京中因此生乱的话,兄长回来不好处置。他当然也会想到这一层,故而更是气恼,今早在朝堂上,有大臣反对太子平乱,谏言储君是国之根本,不可轻动,被他好一通训斥。
临走之前,太子才对我说:“这世上,我最信任的人就是阿姒了,若是我久久未给你回信,还望阿姒你能在暗中帮我一把。”
我听懂了他的弦外之音,怒气冲冲地让他不要说这种丧气话,可是他仍然抱着期望地看着我,我重重点头后他摸了摸我的脑袋。
一个晴朗午后,我于太极殿面圣,德妃正跪坐榻前,为他梳理散乱的白发,皇帝问我:“太子走了半月,没给你传信?”
我垂眸避开他审视的目光,道:“来信了,一切平稳,兴许用不了多久就回来了。”
“他倒是能干。”皇帝的声音里听不出褒贬,他挥挥手,德妃顺从地松开手,退到了殿外,话锋落到了我的头上,“你可知今早林相递了折子?”
我心下一凛,面上却不动声色,尽量做出恭顺的模样。
“儿臣愚钝,猜不透丞相心意。”
奏章被摔在了我眼前,他忽然拔高了声音,近乎于质问:“长公主贤明,可代太子摄朝政,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孤的丹阳竟然这么能干了。”
我赶紧跪了下来,膝行半步捡起奏折,一目十行地看过去,连忙道:“陛下春秋正盛,儿臣怎敢越俎代庖,更何况我如何比得上陛下亲自训诫的太子哥哥呢,丞相此言,实在是让儿臣觉得荒诞。”
皇帝却忽然大笑起来:“孤可没说不愿意,传孤口谕,丹阳可于偏殿设案,官员不论品阶,奏折先呈公主过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