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谢依正和徽州铺子的掌柜商量怎么做,听到秦沐来找,想到少宫主对这人的信任,和之前在青石镇两人盘墨坊的那些想法,也把人请到账房一起来。
  相互介绍一番之后,谢依询问她:“秦姑娘帮忙看哪个法子适合一些?”
  那掌柜姓何,看着四五十岁的样子,瘦高个眼神精明:
  “现在笔墨纸砚需求渐渐上来,各县同品质墨锭的价格都在一两八以上,第一个法子是也按这个价格算,但多送十张竹纸和一支毛笔。”
  谢依跟她解释,玉元宫有纸坊,规模并不大,最开始的作用是为了自给自足,多的存货就卖出去,并不指望能赚钱。
  毛笔就得进货,搭着一起送的东西,买些次一点的就可以。
  “第二个法子是请人编些故事,再送些给江南那边的名家,把这三千锭重新描金,可以抬高价格到三两左右,再销往各地。”
  秦沐听着,第一个方法是捆绑销售,第二个是做营销。
  捆绑销售会拉高成本,还要重新进毛笔,品质方面不好把控,如果毛笔不好用,也会影响对墨锭的评价。
  做营销的成本更高,江南的名家大门不是那么好进,也得用银子打点。
  两种方法都有利弊,何掌柜偏向第二种方法做营销,谢依谨慎一些,更偏向第一种。
  秦沐脑子里也在思考,现在求学的人比之前多,连青石镇这样的小地方,都重新开了一家私塾。
  大多数都是家里条件稍微好一些,想要通过读书科举翻身的人,对于第二种方法,显然是第一种更适合。
  “我倒有个集两家之长的想法,不知道两位愿不愿意一试?”
  何掌柜面上不显,心里头却不当回事,谢依显然是来了兴趣,忙问道:
  “什么想法?”
  秦沐一一道来:
  “现在各州县对笔墨需求大,更多是因为税收减下去不少,大多是寒门学子,显然是第一种买墨送纸笔的方法更合适,但好的毛笔太贵成本太高,不好把控。”
  “我的建议是,每月白送各县镇下私塾一块墨锭和一刀竹纸,送县学两块墨锭和两刀竹纸,一块墨锭会用上很久,既然夫子都用咱们的墨锭,那学生们没有不跟随的道理。”
  “店里墨锭与竹纸单独售卖,但若是一起购买,一刀竹纸内可减纸半价。”
  大多的夫子或教谕都不是有钱人,一两八的墨锭能用很久,很多人舍不得这个钱,拿人家手软,自然会做好宣传。
  话刚说完,谢依还没有动作,那何掌柜显然激动起来。
  “果然是集两种法子之长,既能在学子之间互相打出名号,又能把墨锭和纸张一起卖出去,还不用再送毛笔。”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