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一十四章 成也萧何(2 / 2)
萧何一生的事业,都是为了刘邦的帝业为转移的,其所做作为必然是为了建立大汉王朝这个终极目的。
公元前206年,刘邦迫于项羽的压力,不情愿地来到了南郑,就任汉王。自从刘邦见到秦始皇时发出“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后,其内心就充满了对君临天下的渴望。
因此他绝对不愿意仅仅当个偏安一方的汉王。更要命的是,刘邦集团内也出现不稳定因素,不少将士人心浮动,纷纷思乡出逃。但危机总是伴随着转机,项羽统治集团内部也在此时发生了内乱。
摆在刘邦面前的选择其实只有早日东进,以安将士之心这条路。而项羽疲于镇压叛乱,又为东进提供了可乘之机。
只是当时刘邦账下虽不乏夏侯婴、周勃、樊哙等忠心英勇的大将,但缺乏能“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天才,因此东进打败项羽,成就霸业,就存在了很多不确定因素,搞不好可能会全军覆没,身首异处。
作为忠心辅佐刘邦的萧何对此非常清楚,因而不断地和将士们的接触,希望能发现军事奇才,以帮助刘邦成就霸业。当他与时任治粟都尉的韩信的数次交往中,被他过人的军事见解所折服,这位“伯乐”因而认定韩信正是他苦苦寻觅的军事人才。 ↑返回顶部↑
公元前206年,刘邦迫于项羽的压力,不情愿地来到了南郑,就任汉王。自从刘邦见到秦始皇时发出“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后,其内心就充满了对君临天下的渴望。
因此他绝对不愿意仅仅当个偏安一方的汉王。更要命的是,刘邦集团内也出现不稳定因素,不少将士人心浮动,纷纷思乡出逃。但危机总是伴随着转机,项羽统治集团内部也在此时发生了内乱。
摆在刘邦面前的选择其实只有早日东进,以安将士之心这条路。而项羽疲于镇压叛乱,又为东进提供了可乘之机。
只是当时刘邦账下虽不乏夏侯婴、周勃、樊哙等忠心英勇的大将,但缺乏能“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天才,因此东进打败项羽,成就霸业,就存在了很多不确定因素,搞不好可能会全军覆没,身首异处。
作为忠心辅佐刘邦的萧何对此非常清楚,因而不断地和将士们的接触,希望能发现军事奇才,以帮助刘邦成就霸业。当他与时任治粟都尉的韩信的数次交往中,被他过人的军事见解所折服,这位“伯乐”因而认定韩信正是他苦苦寻觅的军事人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