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4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寒冬腊月天,各卫所告示栏里贴出了招工告示。
  关西墨坊招募墨工一百人。
  有三年制墨经验者优先录用,月薪五两起。
  八年以上制墨经验的墨工,月薪十两以上......
  得知消息的新移民们,哪里还能在炕上窝冬:
  “啥玩意?这个制墨工的待遇竟这么高?干过三年的,比工地上干了十几年的泥瓦匠、石匠、木匠的工钱都要高!”
  “关键是,
  在墨坊里做工,不像工作地上,干个一年半载就结束了,人家今后月月都能拿这么多!”
  “不知道我十六岁的儿子现在去墨坊当学徒,卫所能不能收?我儿子可以不要工钱,免费的干活!”
  “这话说的,有这样的好事谁家儿子不乐意去?人家卫所差你这点学徒工钱么?没看上面说得明白,要熟手,熟手!”
  “谁不是从学徒到熟手的?我家大儿现在认得五百个字,学什么都快,这个墨工肯定也难不倒他......”
  不怪移民们对份招工告示的积极性这般高。
  就是关军军属们都很心动。
  个个都在打听,这新出炉油墨坊到底是何方金鸡?
  青山书院山长方墨林,带着一脑门的疑惑求见甘大将军:
  “大将军,前朝的墨工都集中在江南徽州,咱们,咱们关西应该很难找到熟手墨工的,难道您要让毫无经验的匠人自己摸索着制墨?”
  质疑归质疑,也挡不住方墨林对自制墨的期待。
  算起来,在文房四宝中最费钱的就是纸与墨。
  青山书院现在的学生,已经超过了三百人,这些学生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科举好苗子。
  书院不吝于给学生们提供笔墨纸砚。
  明年要参加童子试的二十几人,纸和墨的消耗量甚大!
  甘明兰拿出一本《梦溪笔谈》,指着里面关于延川石液制作一页问:
  “山长,我们在委鲁母几百里外发现了石油,您觉得沈公书上所著的延川石液,能不能自制?”
  方墨林再不复以往的云淡风轻,人淡如菊,下巴上的胡子都抖了起来:
  “老......老夫倒是通读过《梦溪笔谈》,对石油的印象只停留文字描述里,没见过实物......也无从考究其制墨的可行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