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节(3 / 4)
“可是......”
“倘若真的有人来,便让思绿装作我的样子,她身量和我相当,声音也学得像,只说发了疹子,轻易不会露馅的。”
“姑娘!”
半青和琼音急的眼泪都快出来了,“夫人嘱咐的这样要紧,定是府里出了大事,她既让你留在庄子上,咱们就好好呆着养病,你现下私自回去了,万一遇上什么事儿,奴婢真是玩死难辞其咎!”
“不会有那么严重的。”
“可是姑娘.......”
“你放心罢。”
宜臻自己去拿了镯子戴上,垂眸检查着镯子里的针和药粉,“我不回府。”
“我就去轩雅居找人问问府里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万一有个好歹,我也好及时寻人来帮忙。咱们要是什么都不知道,那才是过的不安生。”
“那万一......”
“万一要是祖父或者大姐姐身边的丫鬟来请我,你便说我上后头的长音寺斋戒祈福去了,长音寺离这儿远,他们一时半会儿寻不着的,”
少女戴上帷帽,把小剑别进腰间,眉目淡淡的,语气十分平静:“倘若我真出了事儿,那也没法子,连轩雅居都护不住我,这庄子更不可能了。走罢,去喊小杏来。”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第23章
宜臻并非不愿意听从母亲的话。
只是过往无数次经历都证明了,祝二太太在管家算账上或许是一把好手,但在应付大事儿时,永远都是先想着要往后躲藏避开锋芒,或者多花些钱财息事宁人。
可能自小九牧林氏给她的世家教养就是,不论是何境地,最重要的还是要先护住家族的名声,万不能让外头的人看了笑话。
而在宜臻眼里,这样的行事作风,与其说是息事宁人,倒不如说成损己利人。
没有一次真的带来什么好结果。
也因此,她吃够了教训,现下比起听母亲的话坐以待毙,她更愿意先去弄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
越早知道事情的状况和内里真相,才越早想得出解决办法。
用卫珩提点过无数遍的话说就是:
不论处于什么样的情况中,不论你是个什么身份,一旦事有不妥,永远都要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要等着别人来救你。
某些时候,宜臻心里头其实挺明白,为何亭钰如此推崇卫珩。
府里的夫子也好,武师傅也好,甚至是前些日子班师回朝战功赫赫的周栾大将军,都没有得到过亭钰这样的盲从和尊重。
因为他确实是有本事。
这么些年,宜臻把卫珩的信件一封封珍藏放好,时而拿出来一瞧,又或者心浮气躁时一字一句誊抄,并不因为如何旧情难忘,睹物思人。
而是信里的许多话,当时读不觉得,后头却愈发感到是金玉良言。
她长到如今,豆蔻之年,时常觉得,自己想的念的,和同龄的姑娘们都不太一样,和母亲舅母这些长辈们也不太一样。
她好像浮在空中,隔着尘世好远,又好像随波逐流,沉没在平头百姓里走街串巷。 ↑返回顶部↑
“倘若真的有人来,便让思绿装作我的样子,她身量和我相当,声音也学得像,只说发了疹子,轻易不会露馅的。”
“姑娘!”
半青和琼音急的眼泪都快出来了,“夫人嘱咐的这样要紧,定是府里出了大事,她既让你留在庄子上,咱们就好好呆着养病,你现下私自回去了,万一遇上什么事儿,奴婢真是玩死难辞其咎!”
“不会有那么严重的。”
“可是姑娘.......”
“你放心罢。”
宜臻自己去拿了镯子戴上,垂眸检查着镯子里的针和药粉,“我不回府。”
“我就去轩雅居找人问问府里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万一有个好歹,我也好及时寻人来帮忙。咱们要是什么都不知道,那才是过的不安生。”
“那万一......”
“万一要是祖父或者大姐姐身边的丫鬟来请我,你便说我上后头的长音寺斋戒祈福去了,长音寺离这儿远,他们一时半会儿寻不着的,”
少女戴上帷帽,把小剑别进腰间,眉目淡淡的,语气十分平静:“倘若我真出了事儿,那也没法子,连轩雅居都护不住我,这庄子更不可能了。走罢,去喊小杏来。”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第23章
宜臻并非不愿意听从母亲的话。
只是过往无数次经历都证明了,祝二太太在管家算账上或许是一把好手,但在应付大事儿时,永远都是先想着要往后躲藏避开锋芒,或者多花些钱财息事宁人。
可能自小九牧林氏给她的世家教养就是,不论是何境地,最重要的还是要先护住家族的名声,万不能让外头的人看了笑话。
而在宜臻眼里,这样的行事作风,与其说是息事宁人,倒不如说成损己利人。
没有一次真的带来什么好结果。
也因此,她吃够了教训,现下比起听母亲的话坐以待毙,她更愿意先去弄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
越早知道事情的状况和内里真相,才越早想得出解决办法。
用卫珩提点过无数遍的话说就是:
不论处于什么样的情况中,不论你是个什么身份,一旦事有不妥,永远都要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要等着别人来救你。
某些时候,宜臻心里头其实挺明白,为何亭钰如此推崇卫珩。
府里的夫子也好,武师傅也好,甚至是前些日子班师回朝战功赫赫的周栾大将军,都没有得到过亭钰这样的盲从和尊重。
因为他确实是有本事。
这么些年,宜臻把卫珩的信件一封封珍藏放好,时而拿出来一瞧,又或者心浮气躁时一字一句誊抄,并不因为如何旧情难忘,睹物思人。
而是信里的许多话,当时读不觉得,后头却愈发感到是金玉良言。
她长到如今,豆蔻之年,时常觉得,自己想的念的,和同龄的姑娘们都不太一样,和母亲舅母这些长辈们也不太一样。
她好像浮在空中,隔着尘世好远,又好像随波逐流,沉没在平头百姓里走街串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