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2 / 3)
“朕如今正值而立,哪有壮年之人,动辄就要顾惜身体安康的,荒唐!朕身为君主,岂能事事甩手给你这太子.....如此昏昧之举,成何体统!”
虽然那个怪梦中的他,似乎确实并不长寿。
但他自忖身体强健,除了肩颈各处筋骨时有疼痛,并无其他不适之症。
而且,梦境里,自己根本就没有世民这个孩子,但在真实的咸阳城中,他的世民却是确确切切存在的。
这岂不是意味着,那个奇怪的梦看起来再真实,它和现实,也终究是有差别的?
李世民见用讲理的法子,始终是劝不动父亲的,索性悄悄往自己身上用力掐了两把,好痛!
他趁着眼泪嗖一下就飙出来的机会,忙酝酿好情绪,哽咽着质问道,
“阿父,你宁肯天天为国事忙到深夜,也不愿让孩儿为你分担更多政务,难道,是听信了什么奸臣的谗言,对孩儿生出了防备之心么....”
“胡闹!朕的朝中,哪有什么奸臣?你是我亲自挑出的太子,我又岂会防备于你?”
还哭,都几岁了还哭?
秦始皇立刻接过宫人取来的洁净帕子,黑着脸低头给李世民擦眼泪,放软了两分声音,
“好了,在父王面前哭一哭也就算了,若你来日娶了阿音,当了秦国的新君,总不能,也要在她和大臣们面前哭几场吧?”
李世民立刻打蛇随杆上,
“反正阿父都已经不喜欢我了,我在阿音和大臣们面前哭一哭也是没关系的....”
秦始皇:!!!
他忧心孩子心情不好,今夜特意早早离开正殿,赶回来安慰这小子,他就是这么气自己的?
如果不是担心孩子等会儿又会偷哭,他气得真想立刻拂袖离去,
“胡言乱语!你每日天不亮就起来赶早朝,又要为国中诸事操劳,朕身为一个父亲,难道还真能把重担,全分给你一个孩子扛着....”
虽然,他自己和大臣也是这般为国事操劳的,可那能一样吗?世民还是个孩子。
可看着李世民又变红的眼睛,秦始皇终是咽下了接下来的话,轻叹着拍了拍孩子的肩膀,
“朕很想答应你,可朝中之事如此繁多,日日都有文书奏章从各地运来咸阳,朕若多休息一刻,我儿就要多劳累一刻,我于心何忍?”
李世民见时机已到,立刻雀跃道,
“阿父,其实孩儿有一计,能让大臣来帮我们一起决策....”
李世民知道,三公九卿制存在一个巨大的弊端:
它虽然空前集中了皇权,大大提升了朝廷的管控能力,让“天下之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但反过来,这种事事要君王躬亲过问的官制,也在日日如猛兽一般,吞噬着君王的精力和健康。
他想把这种官制,改成延续了三公九卿制的框架,但分工更明确、又能相互制约、防止大臣专权的三省六部制。
秦始皇蹙眉,大臣一起参与决策?那朝堂之中,岂不是又会出现吕不韦那样的实权大臣?
但他还没说出“此事不妥”的话,就听李世民继续道,
“....它既能让我们不必再如此辛劳,又能保持朝廷的办事效率,同时,还能防止大臣专权!”
秦始皇心中微动,立刻追问道, ↑返回顶部↑
虽然那个怪梦中的他,似乎确实并不长寿。
但他自忖身体强健,除了肩颈各处筋骨时有疼痛,并无其他不适之症。
而且,梦境里,自己根本就没有世民这个孩子,但在真实的咸阳城中,他的世民却是确确切切存在的。
这岂不是意味着,那个奇怪的梦看起来再真实,它和现实,也终究是有差别的?
李世民见用讲理的法子,始终是劝不动父亲的,索性悄悄往自己身上用力掐了两把,好痛!
他趁着眼泪嗖一下就飙出来的机会,忙酝酿好情绪,哽咽着质问道,
“阿父,你宁肯天天为国事忙到深夜,也不愿让孩儿为你分担更多政务,难道,是听信了什么奸臣的谗言,对孩儿生出了防备之心么....”
“胡闹!朕的朝中,哪有什么奸臣?你是我亲自挑出的太子,我又岂会防备于你?”
还哭,都几岁了还哭?
秦始皇立刻接过宫人取来的洁净帕子,黑着脸低头给李世民擦眼泪,放软了两分声音,
“好了,在父王面前哭一哭也就算了,若你来日娶了阿音,当了秦国的新君,总不能,也要在她和大臣们面前哭几场吧?”
李世民立刻打蛇随杆上,
“反正阿父都已经不喜欢我了,我在阿音和大臣们面前哭一哭也是没关系的....”
秦始皇:!!!
他忧心孩子心情不好,今夜特意早早离开正殿,赶回来安慰这小子,他就是这么气自己的?
如果不是担心孩子等会儿又会偷哭,他气得真想立刻拂袖离去,
“胡言乱语!你每日天不亮就起来赶早朝,又要为国中诸事操劳,朕身为一个父亲,难道还真能把重担,全分给你一个孩子扛着....”
虽然,他自己和大臣也是这般为国事操劳的,可那能一样吗?世民还是个孩子。
可看着李世民又变红的眼睛,秦始皇终是咽下了接下来的话,轻叹着拍了拍孩子的肩膀,
“朕很想答应你,可朝中之事如此繁多,日日都有文书奏章从各地运来咸阳,朕若多休息一刻,我儿就要多劳累一刻,我于心何忍?”
李世民见时机已到,立刻雀跃道,
“阿父,其实孩儿有一计,能让大臣来帮我们一起决策....”
李世民知道,三公九卿制存在一个巨大的弊端:
它虽然空前集中了皇权,大大提升了朝廷的管控能力,让“天下之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但反过来,这种事事要君王躬亲过问的官制,也在日日如猛兽一般,吞噬着君王的精力和健康。
他想把这种官制,改成延续了三公九卿制的框架,但分工更明确、又能相互制约、防止大臣专权的三省六部制。
秦始皇蹙眉,大臣一起参与决策?那朝堂之中,岂不是又会出现吕不韦那样的实权大臣?
但他还没说出“此事不妥”的话,就听李世民继续道,
“....它既能让我们不必再如此辛劳,又能保持朝廷的办事效率,同时,还能防止大臣专权!”
秦始皇心中微动,立刻追问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