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秦始皇有着敏锐的政治直觉,他越听下去,越觉得世民想出的这套科举制法子,简直堪称天衣无缝——
  它既能不按出身、只看才学,为朝廷选拔出真正有能力的官员,又不会让这些官员世代垄断官职,与军功爵位制的本质逻辑何其相似!
  而按照世民所说的设计,二者之间,又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区别:
  第一、通过科举制选拔上来的官员,朝廷只用给他们提供官职、俸禄和钱物赏赐,而不必赐封土地。
  第二、朝廷可以根据现任官员的年龄,先评估出每一年乞老或病逝官员的差额情况,再根据轻快,合理定下每一年或两年甚至三年开一次科举。
  这样一来,朝廷就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补给,而对世人而言,子子孙孙也有无穷无尽的入仕机会。
  这两点,均让秦始皇振奋不已。
  其实早在灭掉燕国之前,他就已经意识到军功爵位制的致命弊端了:
  凡立功者,朝廷必须赐给对方土地,一场灭国大战打下来,新占领的土地近乎要分出三成出去。
  那么,当中原的战火彻底熄灭,秦国周边再无仗可打时,朝廷又能拿什么来选拔新的人才,国人又能通过什么渠道再往上攀爬?
  灭百越,可,灭匈奴月氏,也可。
  但是,等它们也全都被灭掉了以后呢?
  到了那时,大秦只剩下从官吏子弟的学室和公车征召制来选拔官吏。
  这意味着,底层庶民将彻底失去上升的通道,而官吏和各地的豪强乡贤的子孙,却能以飞快的速度,源源不断占领朝中的官职。
  当人才选拔只能固定在某个阶层时,朝廷官员的才学必会越来越低,而当他们世世代代占据了朝中要职,这天下,到底是他嬴姓的天下,还是那些世卿之家的天下?
  商君以性命为代价,设计出军功爵位制,助秦国打破了自古以来世卿世禄的弊端。
  难不成现在绕了一大圈,等秦国功成名就后,反而,一切又要回到原来的起点了?秦始皇绝不甘心如此!
  可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个困扰了自己数年的隐忧,竟让世民这孩子,为它找到了最完美的解决办法。
  我儿世民,真乃上天赐给大秦的珍宝也!
  ...
  心情大好的他见孩子说得口渴,正端着玉杯哐哐饮水,便趁机含笑提醒道,
  “你还没告诉朕,用来选拔人才的’明经‘究竟是什么?”
  他确实很好奇,到底要设置什么样的题目,才能在寥寥白纸间筛选出合格的官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