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1 / 3)
如此一个良辰吉日,他可不想引火烧身,事缓则圆嘛。
然而就在这时,李世民已经率先开口了,
“阿父,孩儿方才在路上和师兄们商议了一番,听闻荆楚之地贤才辈出,如今朝廷正值用人之际,何不派人去寻些贤才入朝?”
秦始皇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而且他本就有意如此,遂立刻颔首道,
“可,朕过几日便下诏,以公车访贤才。”
一颗心高高悬起的李斯总算松了一口气,再次朝韩非使了个眼色:我们快走吧,不是我们不讲义气,是太子今日也不打算说那件事!
可是,早年被韩国朝堂排挤时,敢公然把文名定为《孤愤》的韩非,本就是个出了名的大犟种,这会儿,哪顾得上看李斯的眼色?
他开口就想劝谏君王开设公学一事,李世民忙及时朝他眨了眨眼睛,示意对方稍安勿躁。
好吧,韩非听话地闭上了嘴。
太子的谋智,他是十分信服的。
李世民立刻看向秦始皇,语气不赞同道,
“阿父,公车能寻来的贤才,只有列国的豪强子弟,这样一来,岂不是要错过那些家世稍逊的大才了?”
在这个节点,
朝廷公然派人前往楚地寻访良才,释放出愿意接纳楚国遗民入朝为官的意向,还不知,那些豪族大户为了名额,会争抢到什么激烈的程度。
楚国各郡本地豪强何其的多,到时,哪还轮得到精于后勤管理、统筹全局的沛县萧何?
秦始皇沉吟着,
“不错,往日公车寻访来的人才,朕亦不甚满意。”
除了张苍几个少数难得的佼佼者,其余那些由各地三老推举出来的贤才,要说才能么,确实是有的,但还远远比不上世民从路边扒拉来的那些人才。
秦始皇已经为此怀疑很久了,到底是世民的眼光太过毒辣,还是各地推举的人,确实有滥竽充数之嫌?但据他派人调查,那些人在当地,确实是颇有贤才之名的。
李世民立刻趁热打铁,
“既然阿父不满意,那我们这回干脆就不用公车征召了,要是换个别的选拔方式,怎么样呢?”
李斯仪态端正地站在原处,暗暗感叹着,这样的话,也就太子敢这般随意地对陛下说了。
韩非则锁紧眉头,猜测着太子口中“别的方式”是什么方式。
秦始皇当然也很感兴趣,立刻就追问起孩子来。
李世民站起身,从案桌上堆积如山的奏章文书里,飞快找出一份咸阳学室这回的考核结果,把它摊开来指给父亲看,
“阿父,我们就用这种考核的方式来选拔贤才!”
秦始皇罕见地露出几丝困惑,
“考核?朕要选的乃是治国之才,若是让他们只写些字、背默些秦律,如何能判定,此人有无理政才能?”
说起来,在秦国专为官吏子弟设置的学室之中,确实是用考核的办法来层层筛选人才的。
但是这种只学三年的学室,培养的是能识字、写字、背默秦法的合格小吏,而不是世人眼中可堪大用的贤才。 ↑返回顶部↑
然而就在这时,李世民已经率先开口了,
“阿父,孩儿方才在路上和师兄们商议了一番,听闻荆楚之地贤才辈出,如今朝廷正值用人之际,何不派人去寻些贤才入朝?”
秦始皇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而且他本就有意如此,遂立刻颔首道,
“可,朕过几日便下诏,以公车访贤才。”
一颗心高高悬起的李斯总算松了一口气,再次朝韩非使了个眼色:我们快走吧,不是我们不讲义气,是太子今日也不打算说那件事!
可是,早年被韩国朝堂排挤时,敢公然把文名定为《孤愤》的韩非,本就是个出了名的大犟种,这会儿,哪顾得上看李斯的眼色?
他开口就想劝谏君王开设公学一事,李世民忙及时朝他眨了眨眼睛,示意对方稍安勿躁。
好吧,韩非听话地闭上了嘴。
太子的谋智,他是十分信服的。
李世民立刻看向秦始皇,语气不赞同道,
“阿父,公车能寻来的贤才,只有列国的豪强子弟,这样一来,岂不是要错过那些家世稍逊的大才了?”
在这个节点,
朝廷公然派人前往楚地寻访良才,释放出愿意接纳楚国遗民入朝为官的意向,还不知,那些豪族大户为了名额,会争抢到什么激烈的程度。
楚国各郡本地豪强何其的多,到时,哪还轮得到精于后勤管理、统筹全局的沛县萧何?
秦始皇沉吟着,
“不错,往日公车寻访来的人才,朕亦不甚满意。”
除了张苍几个少数难得的佼佼者,其余那些由各地三老推举出来的贤才,要说才能么,确实是有的,但还远远比不上世民从路边扒拉来的那些人才。
秦始皇已经为此怀疑很久了,到底是世民的眼光太过毒辣,还是各地推举的人,确实有滥竽充数之嫌?但据他派人调查,那些人在当地,确实是颇有贤才之名的。
李世民立刻趁热打铁,
“既然阿父不满意,那我们这回干脆就不用公车征召了,要是换个别的选拔方式,怎么样呢?”
李斯仪态端正地站在原处,暗暗感叹着,这样的话,也就太子敢这般随意地对陛下说了。
韩非则锁紧眉头,猜测着太子口中“别的方式”是什么方式。
秦始皇当然也很感兴趣,立刻就追问起孩子来。
李世民站起身,从案桌上堆积如山的奏章文书里,飞快找出一份咸阳学室这回的考核结果,把它摊开来指给父亲看,
“阿父,我们就用这种考核的方式来选拔贤才!”
秦始皇罕见地露出几丝困惑,
“考核?朕要选的乃是治国之才,若是让他们只写些字、背默些秦律,如何能判定,此人有无理政才能?”
说起来,在秦国专为官吏子弟设置的学室之中,确实是用考核的办法来层层筛选人才的。
但是这种只学三年的学室,培养的是能识字、写字、背默秦法的合格小吏,而不是世人眼中可堪大用的贤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