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2 / 3)
杏安唉声叹气,却也无可奈何,心中只预备着将每日的饭食都吃个干净,也好最后祭一祭自己的五脏庙。
却不知柳金枝本就打算回汴京支小摊儿,兜售姜辣羹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她就预备着每日多做一些吃食,争取在船上就拉拢一些食客。
于是不消三天,满船皆知有位柳娘子,家住汴京新曹门边儿上,厨艺十分了得。因预备回汴京盘下一个小摊儿卖吃食,所以在船上先做试卖。
若船上的食客们吃的好,想要与这位娘子做长久生意,就去新曹门的胡同口寻一处“柳记饭馆”。
要是能带上新客
一起光顾,还能给你打九折!
这可把杏安高兴坏了,急急忙忙来问柳金枝具体去何处寻她。
柳金枝摸了摸下巴:“新曹门外的胡同里还不够具体么?”
杏安道:“柳娘子,你怕是一直待在秦淮不知道汴京的变化。”
一涉及到吃,杏安比平常精明多了,很快就点出柳金枝的问题:“新曹门外又不止一个胡同,难道你要叫食客们走街串巷似地去找你吗?”
柳金枝承认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原主被卖入孙府后就一直待在三娘子身边,后面又跟去了秦淮,许多年没怎么在汴京的街上漫步过了,对于汴京也不算了解。
“杏安小哥,你与我不同,你是长久的在汴京,定然有法子帮我。”柳金枝对着杏安笑,“若事儿能成,我请小哥你吃笼热乎乎的酸馅儿包子。”
一听说有吃的,杏安顿时两眼发亮,把胸脯拍的啪啪响,豪气道:“娘子你且安心,我有办法。”
就俯身过来,对着柳金枝耳语了一阵。
柳金枝听罢,笑着对杏安万福:“多谢小哥了,晚些时候我就把包子送去。”
杏安点头不迭,乐呵呵地回转了。
原来杏安是将自己在汴京城里的一位朋友介绍给了柳金枝,并号称他人脉广,三教九流的无不认识,保管能为她寻一处敞亮又显眼的地方支摊子,让那些从船上寻过来的食客一打眼就瞧见。
这话若是从旁人嘴巴里说出来,柳金枝自是不信,但杏安毕竟是傅霁景身边的人,她还是信一两分。
于是当晚就将包子做好了送给杏安不提。
为了避免河水结冰严重影响漕运,船只全速向前,不消半月,已经隐隐靠近汴京。
等到日头最盛的时候,船即将靠岸。
船老大和船伙计招呼着船客们依次分批下船,柳金枝是乙字号,还要稍待,干脆坐在自己的船舱里,从窗口朝外望。
漕运码头口一片拥挤繁华,灿烂的冬日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如同给波纹镀上一片金光,碎冰在河面上下起伏,像是坠入水面的金子。
衣着光鲜的船客才下肩舆,怀里揣着汤婆子,倚在石栏边张望下一班船只。脚夫们赤裸上身伏起笨重行李,一步深一步浅走在跳板上,脸上淌满热汗。
再远处,厚重的白雪尚且覆盖着灰色屋瓦,大片小片连在一起。楼栋房屋鳞次栉比,市井人家,烟火繁盛。凡井水饮处,人声鼎沸,欢声笑语不绝。
这就是汴京城,整个宋朝最最繁华的所在。
难怪孟元老时隔多年都无法忘怀这一盛况,人到晚年还挥墨泼毫写下《东京梦华录》一篇,以此纪念往昔。
当真是东京繁华迷人眼呐。
隔窗望了会儿,舱门被人敲响,是船伙计来通知柳金枝下船了。 ↑返回顶部↑
却不知柳金枝本就打算回汴京支小摊儿,兜售姜辣羹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她就预备着每日多做一些吃食,争取在船上就拉拢一些食客。
于是不消三天,满船皆知有位柳娘子,家住汴京新曹门边儿上,厨艺十分了得。因预备回汴京盘下一个小摊儿卖吃食,所以在船上先做试卖。
若船上的食客们吃的好,想要与这位娘子做长久生意,就去新曹门的胡同口寻一处“柳记饭馆”。
要是能带上新客
一起光顾,还能给你打九折!
这可把杏安高兴坏了,急急忙忙来问柳金枝具体去何处寻她。
柳金枝摸了摸下巴:“新曹门外的胡同里还不够具体么?”
杏安道:“柳娘子,你怕是一直待在秦淮不知道汴京的变化。”
一涉及到吃,杏安比平常精明多了,很快就点出柳金枝的问题:“新曹门外又不止一个胡同,难道你要叫食客们走街串巷似地去找你吗?”
柳金枝承认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原主被卖入孙府后就一直待在三娘子身边,后面又跟去了秦淮,许多年没怎么在汴京的街上漫步过了,对于汴京也不算了解。
“杏安小哥,你与我不同,你是长久的在汴京,定然有法子帮我。”柳金枝对着杏安笑,“若事儿能成,我请小哥你吃笼热乎乎的酸馅儿包子。”
一听说有吃的,杏安顿时两眼发亮,把胸脯拍的啪啪响,豪气道:“娘子你且安心,我有办法。”
就俯身过来,对着柳金枝耳语了一阵。
柳金枝听罢,笑着对杏安万福:“多谢小哥了,晚些时候我就把包子送去。”
杏安点头不迭,乐呵呵地回转了。
原来杏安是将自己在汴京城里的一位朋友介绍给了柳金枝,并号称他人脉广,三教九流的无不认识,保管能为她寻一处敞亮又显眼的地方支摊子,让那些从船上寻过来的食客一打眼就瞧见。
这话若是从旁人嘴巴里说出来,柳金枝自是不信,但杏安毕竟是傅霁景身边的人,她还是信一两分。
于是当晚就将包子做好了送给杏安不提。
为了避免河水结冰严重影响漕运,船只全速向前,不消半月,已经隐隐靠近汴京。
等到日头最盛的时候,船即将靠岸。
船老大和船伙计招呼着船客们依次分批下船,柳金枝是乙字号,还要稍待,干脆坐在自己的船舱里,从窗口朝外望。
漕运码头口一片拥挤繁华,灿烂的冬日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如同给波纹镀上一片金光,碎冰在河面上下起伏,像是坠入水面的金子。
衣着光鲜的船客才下肩舆,怀里揣着汤婆子,倚在石栏边张望下一班船只。脚夫们赤裸上身伏起笨重行李,一步深一步浅走在跳板上,脸上淌满热汗。
再远处,厚重的白雪尚且覆盖着灰色屋瓦,大片小片连在一起。楼栋房屋鳞次栉比,市井人家,烟火繁盛。凡井水饮处,人声鼎沸,欢声笑语不绝。
这就是汴京城,整个宋朝最最繁华的所在。
难怪孟元老时隔多年都无法忘怀这一盛况,人到晚年还挥墨泼毫写下《东京梦华录》一篇,以此纪念往昔。
当真是东京繁华迷人眼呐。
隔窗望了会儿,舱门被人敲响,是船伙计来通知柳金枝下船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