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前因后果(3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卖猫月”毛南话叫“别年猫”,是在孩子出生后的第33天举行,就是母亲产后的第一次串门。
  要串哪一家,先向对方预告,让对方有所准备,以便回赠一些礼品。
  老人说:回赠礼品,以后孩子才不咬衣角和手指。
  “肥固几”是仅次于婚筵的一次较大规模喜宴。
  多在孩子满五、六个月时举办,也有的孩子满一周岁时举办,很少超过两周岁才举办。
  届时,主家的亲戚朋友都送礼包祝贺,外婆家的亲戚、房族都赠送背带、被单等物。
  毛南人年过六旬,如果身体虚弱多病,民间称之为“倒马”。
  “倒马”就要找算命先生选择吉日“扶马”,俗称“添粮补寿”。
  毛南人认为,人老体弱多病,吃了“百家米”就会早日恢复健康,延年长寿。
  “添粮补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家庭经济较宽裕的,由子女筹办几桌酒菜,请亲戚朋友到家里来,给老人“送粮补寿”,并请一位师公来举行“添粮补寿”仪式,这种活动一般放在重阳节举行。
  另一种是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办不起“添粮补寿”仪式,就由老人自己赶圩“讨粮补寿”。
  到了赶圩日,老人先准备好一些零碎钱,上街到米粮行沿摊讨米。
  老人来到米摊前,先向卖主讨话说:“我向你讨要一点米,可以吗?”卖主见老人家来讨米,知道是“添粮补寿”用的,也乐意献“粮”。
  老人自己抓上一把米,然后向米箩里丢下几分零碎钱,表示酬谢。
  讨了几十摊,约得三四斤米就可以了。
  讨来的这些米,回家后专门给老人吃用,直至吃完为止。
  这样讨米只赶一圩,吃完了如果身体还没有恢复健康,仍要办酒席举行“添粮补寿”仪式,请亲戚朋友来“送粮补寿”。
  这种习俗体现了毛南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直到现在还流行。
  “秦大师,我这次来京市,本就是准备好酬礼的,也不让秦大师白出手。”
  林百廉说着,就从怀中掏出了一块石头。
  准确的来说,是一块石雕。
  石雕雕刻的是一个人物的图像。
  “这是……”
  秦风看到这个东西,稍微的有些疑惑了起来。
  从这个雕像上面,秦风感受到了浓厚的灵力。
  没错,就是灵力。
  风水界修士,问气之下为念力,问气之上为灵力。
  虽然说同属同源,但是在质地上还是有着极大的区别。
  一个好比是墨石,一个好比是金刚石。
  本质相同,价格不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