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217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事不能圆满时,不得不选择风险最小的安排。
  而当今皇后,从出身、从过往行止来看,无疑是适合的。
  李勣已有决断,便不再多说。
  临走前还道:“吏部事多,姜侍郎珍重自身。”
  姜沃谢过英国公关怀。
  **
  姜沃回到吏部,开始正式闭关梳理选官事。
  她知道,关于皇后临朝,外头已然掀起了一场风雨。
  但与李勣大将军谈过后,其余的她就都不在意了。
  媚娘与皇帝,既然走了这一步,自然已经想好了如何面对朝堂的反对之声。
  接下来,她只需要做好吏部事就可以了。
  *
  数日后,皇帝病愈。
  果然很快迎来了雪花般的奏疏。
  满朝文武不再谏皇帝裁官事,只针对皇后上朝事!
  群臣以礼法力谏道:“《礼记》有云: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不得失序。”
  又佐以‘典范案例’:“昔魏文帝,虽有少主,尚不许皇后临朝。所以追鉴成败,杜绝妇人干政。况大唐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陛下应传之子孙,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1]
  姜沃在吏部听闻此谏,心道:魏文帝,这举的是什么好例子吗?
  ‘魏文帝虽有少主,不许皇后临朝’,说的是魏文帝曹丕那一道《禁母后预政诏》。
  曹丕曾有明诏:“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1]
  是,此诏深得前朝士大夫之心——皇帝不许太后干涉政事,那少主只能听从朝臣,士大夫自然满意。
  觉得这真是一道‘古往今来圣贤之诏’!
  但……
  魏朝总共四十五年,之后就被司马家给拿走了,这例子是不是不太吉利?
  姜沃都能想到,媚娘听到这个例子时的笑意。
  *
  贞观殿中。
  皇帝召数位上谏激烈的朝臣,问及此事:“朕躬不愈,太子年幼,若非皇后辅于政事,卿等觉得何人可代?”
  有灵醒的朝臣,觉得心下一突,一时未敢答话。
  有没过脑子的直接道:“皇后不但是妇人,且非李姓。陛下岂可将国付与外人?”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