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小秋和她的小伙伴们,就从这个灰扑扑的城市为出发点,开始了她们的游历。
  当然,他们游历还是村镇,特别是每个村镇的集市,几个人每到一地,首先打听当地集市的日子,然后,跟随着集市在一个个村镇中走过去。
  最开始,被众多村民瞩目审视着,他们也会觉得拘束、尴尬、羞窘无措……当地村民也只是看得多,搭理他们的少,更别说上前看病了。
  尴尬、窘迫之后,几个人终于鼓起勇气,挂起了招牌:大学生暑期义诊。人们还不上前,他们又被逼着吆喝、招呼,和人搭话说话……渐渐地,有老头老太上来问眼睛看不清、牙疼、腿疼、脑袋疼……有妇人拉着孩子过来问孩子肚子生虫……这些小毛病,自然难不住小秋,该用药用药,该下针下针,有金笛帮忙做助手,外伤之类的也都有她动手解决,至于两个男生,也渐渐由最初的苦力,学会了包扎、固定、拿药……
  因为小秋的医术确实不错,金笛处置外伤的手法也娴熟,又是免费义诊,很快,就在周边有了一定的名声。哪怕再换了村子赶集,也不缺病号了,男女老少,各种各样的,从最初的乏人问津,渐渐变成拥挤不堪,于是秦戎和乔北又多了维护患者、家属以及看热闹群众秩序的新任务。
  村子里赶集,非节日的时候,一般也就赶半天时间,过了中午,集市就散了。最开始,小秋他们的摊子只能摆在集市的边角地方,因为好位置会被人早早就占下了。
  自从她们‘生意’好起来,一些心思灵活的小贩就将摊子挪到了他们旁边,借了光之后生意兴隆,有一有二,渐渐地,那些买小吃的卖饮料卖冰棍的,竟渐渐将他们的摊子围拢在了中间……若不是他们一天换一个地方,并不在一个地方久留,时日久了,大概会变成所有小贩趋之若鹜的邻居。
  又一天赶完集,几个人回到住宿的旅社,梳洗之后,小秋开始坐下来整理一天的病例资料。
  金笛累的不行,躺在床上就睡着了,一觉醒来房间里都暗了下来,只有小秋还坐在窗前的桌子旁。
  她揉着眼睛坐起来:“你怎么不开灯啊,这么暗的光线,你也不怕伤了眼睛啊?”
  小秋回头,无声地朝她一笑,起身去开灯,折回来,才开口道:“我刚才就整理完了,就是坐着发了会儿呆……这些天,经过越多地方,我感触越深,农村的老百姓们是真需要能看病会看病的医生啊。”
  经过一段时间的义诊游历,小秋发现,过来求医寻诊的病患,其实很大一部分都不是什么大病,却一拖再拖,生生拖成了陈年旧疾,治疗困难不说,还遭受了不知多长时间的痛苦折磨。
  金笛不以为意地笑笑,起身下床,一边道:“瞧你这话说的,人吃五谷杂粮,自然有生老病死,看病吃药是在所难免的,哪里的人不需要医生啊?”
  随手将头发扎成一个马尾,金笛继续道:“之所以,这么多人来找咱们,最大的原因不过是咱们不收钱,免费看病免费开药罢了。别的不说,就是那些你给开了方子的,我敢说,得有一大半儿不会抓药。”
  小秋愕然了片刻,露出一抹苦涩地笑来,亏得她两辈子都是生长在村子里,竟然还不如金笛看得明白:老百姓之所以忍受病痛、拖着忍着,最大的原因不是没有好医生,而是他们舍不得花钱、看不起病。
  看小秋表情有些黯然,金笛笑着宽慰道:“你说起这个,倒是让我想起林娅说的国外的医疗制度了,他们没有太多政策性的福利,大部分都是市场化操作加上国家给予民众的福利……”
  关于这些,小秋其实了解的比金笛更多,而且知道自己这个国家多年以后,也会推行全民医保、城乡医保,又有针对大病特种病的特殊项目等等……只不过,同时也会有新的衍生问题出现。
  不过,小秋也知道,她的脑子学习、钻研点儿专业知识还行,国计民生的问题是真不在行,还是不自找烦恼了。
  若是她们的公司发展顺利,到了条件允许的时候,倒是可以做一些回馈社会的事情,资助一些家境贫困的特殊患者。
  而,她更应该努力的是,让自己学有所成,用医术治病救人、回馈社会,更直观更有意义。
  第九百零六章
  进了京,小秋埋头整理暑假实践的病例,总结心得。下乡时,他们时间太紧,病号太多,很多病例只是简单地记了一笔,哪怕小秋每天回去都会做一次补充,也仅仅只是补充几个关键词句,具体病例细节都没有的,这一块补充齐全,算得上是个浩大的工程,临近开学,时间不多,她必须日以继夜地赶才可能完成。
  秦戎一个暑假都不在,回来了自然要多陪陪吴爷爷吴奶奶,还有在家养病的吴戈,也顾不上成河。
  至于成江,就成河进京的晚上陪着吃了顿饭,问过成河要不要去公司里干活儿,成河想了想,说给留个相对机动的位置,不拘什么职务,能让他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挣学费生活费就行。
  一听这话,成江就知道成河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这是打算把绝大多数时间都留给学习和学校活动了。这也不算什么,成江答应一声,再没管成河。
  转天,众人各忙各的,成河闲来无事,向小秋打声招呼,骑了一辆自行车出门。
  小秋顺嘴叮嘱他一声,让他逛街的时候看着些,需要添置的物件儿什么的,自己留心添置一些。还随手给了他二百块钱,说是二哥存在她这里的工资。成河这会儿一穷二白的,也没客气。
  成河之前来过京城,大致方位和布局心里有数,自己骑着车出去,只要方向不错,也不怕走丢了。
  成河第一天没有目的,胡乱逛到太阳快落山了,才阴差阳错地到了琉璃厂,随意一逛,竟走不开了。
  这之后的几天,他算是找到地儿了,吃过早饭就迫不及待地往那边跑,逛各种书画店、文房店,甚至古玩店,沉浸在那种独特的氛围中无法自拔。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