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君臣的分歧(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就像汉唐的关中平原,迟早都会有榨干的一天。等到关中衰败下去,帝国就失去了对外扩张的勇气……
  “陛下,如果诚然要继续打仗,臣只有一条计策。”
  “计将安出?”
  “全面推行合作社!”
  “什么意思?”柴荣不解道。
  “陛下,多在河东征粮,原因是河东的农场效率高,存粮多了。而中原的小农分散,供应不了那么多粮食,效率也很差……若是以村镇为单位,把农民组织起来,让他们自觉将余粮交给合作社。原来朝廷需要跟千千万万农户进行交易,就仿佛一头乱发,理不出头绪。可若是变成几十万个村镇,情况就会骤然改变,提取余粮就会变得容易许多,供应也更加充足!”
  “而且这么做之后,每次作战,都是从全国提取粮食,就不存在河东多出粮,中原少出粮的问题。赋税公平,自然能消弭民怨,让所有人心悦诚服!”
  ……
  叶华跟柴荣之间的对谈,并没有剑拔弩张,相反,是在心平气和之中完成的。
  叶华的观点很明白,小农经济无法承受大规模的动员,不管是对外用兵,还是大规模的修路基建,全都行不通。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
  这是个显而易见的事情。
  不过历来都有一个规律,越是看起来一团迷雾的事情,说穿了,就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相反,越是简单,明白的事情,就越是推不下去!
  目前大周的府州县,加起来还不到一千个,即便如此,官僚体系就已经非常庞大,运作起来,成本极高。
  若是再增加几十万个村落,光是每个村子安排一个收税征粮的人,就是几十万人,事实上远远不止这些!
  官员从哪里来?
  如何保证清廉自守?
  又如何管理考评?
  而且过去柴荣历来是反对世家大族控制地方,分割朝廷权力。假如成立合作社,会不会架空朝廷的权力?
  现有的地方官员,能不能答应?
  柴荣第一次有了强烈的无力感,他思前想后,对外作战,这是他既定的国策……其实跟叶华的鼓励没有太多的关系。柴荣是以义子身份继承郭威的天下,他必须光大先帝的基业,做出远超历代的功绩,才能证明自己,才能说服所有人,告诉大家,把皇位给他,是天经地义!
  战争不能停止,这是柴荣的底限。
  可麻烦也在面前,该怎么解决?
  柴荣把首相王朴叫到了宫里。
  “陛下,其实此事也有前例可循。”王朴道:“就拿岭南来说,朝廷就建立许多军屯,让一些有功将士在岭南安家,雇佣百姓,使用奴隶,耕种田亩。假如将村镇的权力,交给将士们,他们打过仗,有威望,也有手段,应该能完成朝廷的使命。只是如此一来……”王朴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已经再明白不过了……还要给武夫继续授权!
  别看柴荣一直打压文官,其实他对武将也从来没有手软过,赵匡胤立了大功,结果一个忠勇伯就把都点检给拿下去了,还有张永德,明明是诬陷,也顺势给拔去了官位,到现在,都点检的位置还空着。
  假如真的按照叶华设想,成立无数的合作社,岂不是等于废掉了士绅集团,换来了更强大的武夫集团吗?
  而且这些武夫不止掌握人马,还能深入到所有村镇,能直接控制每一个百姓。
  到了这一步,文官集团就半点反抗的余力都没有了,甚至搞不好文人会集体下跪,成为武夫的爪牙走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