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穆荇想象着那一幕,不免有些心潮澎湃,沈大老爷却又泼上一盆冷水:“但是此法的关键在于人才。陛下别忘了,能够担任一方要员的,可大多都是世家子弟,便是朝中,也如您所说,多为世家擎制。虽然有好的法子,却没有忠于陛下的人执行,便无异于空中楼阁,说不定最后反而便宜了别人。”
  虽然不想承认,可这都是事实。穆荇还想垂死挣扎:“朝中亦有勋贵之家……”
  “陛下!”沈安侯打断他的话:“勋贵之家哪个不以联姻世家为荣?便是我沈家不也多有倚靠平宁楚氏?您若要行此计,必须从最底层简拔人才,您得有自己的天子门生,才能和世家抗衡。”
  “天子门生……?”穆荇面上迟疑了一刻,复又变得潮红,颇为激动道:“好一个天子门生!沈安侯!只是这一句,朕便该拜你为相!”
  沈大老爷不为所动,依旧摇头:“事情不是这样简单的。寒门子弟以选入国子监为荣,可国子监是谁管着?便是他们心志坚定,但为官并不只是背书这么简单,世家子看了多少弯弯绕绕,又有多少前人积累,绝不是愣头青们可以玩的过的。”
  “这便是内忧,对不对?”大好心情被败了个干净,穆荇愤愤的一口灌下杯中酒:“朕无人可用,便是内忧。”
  “不止如此。”沈安侯的语气越发沉重:“陛下可知臣这几年虽然放浪,可该看的也没少看。民间酷吏盘剥严重,各处匪盗不断,百姓多有冤屈,甚至丰年都有流民四散。然天时不可能永远风调雨顺,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竟是如此严重?”穆荇有些惊疑:“可我看吏部考核从未上过如此奏章。”
  “因为察举制啊,”沈安侯抬头看他:“各地官员多是上官举荐,不就是一张细密的关系网?他们又怎能不相互包庇相互隐瞒,难道让您连根拔起吗?”至于吏部也好不到那里去,这一点无需沈大老爷赘言,穆荇自己就能想通。
  “内忧外患,果然是内忧外患。”穆荇有些惨然道:“朕兢兢业业十来年,从不敢松懈分毫,本以为无愧于天下,没想到大燮竟是岌岌可危之局——朕真是愧为人主也。”
  沈安侯轻声安抚:“您平衡朝堂,压制世家,已经做的很好了。天下只知您身处高位生杀予夺,哪里知道您其实是如履薄冰高处不胜寒呢?”
  穆荇被他一番话给感动了,难得这世间还有人能够理解他,不愧是他选中的知己。却不知沈大老爷心中正在吐槽,当皇帝有什么好的?起的比鸡早,干的比驴多,睡的比狗晚,还得当种/马,就这样稍有不慎还会被御史抓小辫子痛骂,若是让他来选,去种田都比这轻快些。
  作者有话要说:  疯狂存稿中,咱们十月1号到5号每天早上四章连发,6号起一直双更到十月结束哦~宝宝们要支持我呀~
  第101章 望江楼长谈(下)
  虽然圣人长得不错,但被一个三十多岁的糙老爷们泪眼汪汪的盯着看, 沈安侯还是累觉不爱:“陛下莫要忧心, 安侯虽然不才,但说到应对之法亦有些许建议,或许可供您参考。”
  穆荇果然一秒钟变正常了, 端起杯子敬道:“安侯请说。”
  啜了一口杯中酒润润喉咙, 沈安侯站起来背手迈开王八步:“外患之所以成为外患, 追根究底还是内忧, 是人才的培养和地方官员的监督。对此安侯有两个想法,其一是科举制,其二是监察制,另有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法子,是轮换制。”
  一连三个概念性的词,听的穆荇愣了一下,还是维持住风度抬手道:“朕愿闻其详。”
  “所谓科举制,便是将察举制里的科举一门单独提出来。无论是否通过举荐, 但凡要为官者, 必须通过考试。同样的,便是寒门士子并无举荐之人, 只要能通过科举,也有为官的机会。”
  看穆荇若有所思,沈安侯轻笑:“当然,这事儿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徐徐图之, 例如一开始只以某几地作为试点,并不全国推广,等到做出实效后再渐渐开放,科举与察举并行。”
  “虽说是并行,这里头能做的权衡却很多。”穆荇的思路被带了起来,不需要沈安侯多说,自己就能想到很多:“尤其是在科举人才做的明显比察举好后,由科举取代察举就顺理成章了。”
  “正是如此。”沈安侯点头,露出标志性的楚舅舅式微笑:“科举上来的自然就是臣之前所言的天子门生。等到天下官吏皆出自您之手下,无人可用之困局自然不攻自破。”
  “但是此事耗时颇久,且困难重重,并不好办啊。”
  “这就需要监察制作为辅助了。”沈侯爷胸有成竹:“那些御史不是自认为刚正不阿廉洁清正吗?您就专门找一批信得过的,分明暗两路定时不定时的往地方上巡游,下头官吏是人是鬼便在您的掌握之中。”
  “如此……可行。”比起吏部考核,这样做的震慑性更大。便是御史查不出什么来,光是有这样一条政令,也能让贪官酷吏们有几分顾忌,不敢把事情做的太过。
  “科举制和监察制是保证官吏队伍纯洁的两个必要条件,从根源上让他们明白皇权至上,也明白自己职责所在。但这两条光是确定下来就需要您在朝堂的无数次努力,更不要说实施时还有重重困难险阻。为了应付如今的局面,臣便想到了轮换制,说白了便是将不同派系的官吏放在对方的地盘上,就不信他们还敢不小心不谨慎。如此一来,最差也就是无所作为,更不会祸害一方百姓。”
  穆荇一听就心领神会:“这一点倒是不错,官吏任期满后回京述职升迁,朕总能决定他们往哪儿派遣。”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相互提防顾忌,说不定还能来一出窝里斗,削弱世家的实力。看看已经低调坐回桌边的沈安侯,穆荇心中感慨,当年上书房的少年郎虽然少了些张扬,内心却越发深邃。他从来都是这般光明正大的阳谋,让人心中不忿亦不得不服。
  端杯遥敬,穆荇只觉得心中畅快:“安侯还有什么治世良策只管说来,千万不要对朕隐瞒。朕拿你当知心之人,亦希望你能够为朕肱骨,为朕出谋划策。”
  “得陛下青眼,放当浮一大白。”沈安侯洒脱的与穆荇对饮,心中算着这哥们估计后劲儿上来了,“治世良策不敢当,圣人有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陛下想要政令通行万国来朝,钱粮盐铁缺一不可。于钱粮一途臣已经有了些想法,只还需要实际演练才能确认是否可行。”
  “朕回去就下旨,封你为惠州刺史,你只管按心意行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