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之上 第84节(3 / 4)
王叡接过这份名目,忽然疑问道:“父亲,这份名录是否是陆中书故意示之?”
王济闻言也不由得心生疑窦。王叡继续道:“若是陆中书有意和我家对垒,如今当把明细藏好,以防我等筹措压住顾承业,从而占据首望。要知道,这一百万斛虽然数目巨大,但对于我家来讲,若是用强,并非凑不出来。”
王济此时也有了眉目:“这个名目是要逼我们去凑的。”
王叡应是:“如今行台的封官都没有定下来,她想必也是在等。行台缺粮,非一家所能承担,与其事后给王家更大的官来换取粮草,倒不如现在拉我们上岸。最后损失也不过是顾承业的首望而已,本来以顾承业的资历,还是难任一署之长。”
“既如此……”王济略微沉吟。
“既如此,父亲不如暂时归台。”王叡道,“百官大封,没有尚书令也是难以正名,借此也可亲自和陆家谈一谈。粮草我等倾力筹措,褚氏那边原本预备了银钱大殿,想来也不必在花出去了。褚氏那里已无回旋余地,倒不如将余力用在行台。”
九月底,王济如期归台,尽管署中人满为患,但是经历了金城所发生的种种事件之后,众人看待他的目光已不复如常。其实世族多有不堪的背景,只是如今王门自己坐在了舆论的风口上,要想下来,只怕也要费上一番功夫。
王济如今仅以从容淡然应对,期望以此获得一个宠辱不惊的声望以挽回颓势,同时也小心甄别着风口与暗影中的每一个人。
舆论之战便是如此,百姓之意也好,世族之意也罢,未必就是正义的代名词。它既可野蛮生长,也可被随意揉弄,汹涌时自由大江东去的气势,但浪潮之下,也不乏泥沙与污秽——即是无关者粗暴的选择,也是有关者不堪的背叛。
授官之议的日期将定,但是陆诏仍未找上自己,王济不由得心绪纷乱,终于在一日下午准备前往陆昭署衙亲自询问。然而当他刚刚走出自己的书房后,却发现外面尚书台的办公区域已空无一人。王济寻到小侍问了才知道,大部分人已奔赴至太子官署前。
王济匆匆随行,中道却忽然听闻一个令他惊愕万分的消息。
顾承业捐粮五十万斛,却固辞授官!
“你可听闻顾郎君中秋门下之言?世道之衰,不忍睹之,愿以家纾难,捐粮五十万斛。”
“顾郎君清妙高标,盛德绝伦啊。”
“我等亦当效仿之,捐输粮草乃为国难,岂是为区区官位?”
王济此时几近神滞。顾承业此次捐粮只有五十万斛,并非百万斛啊?而且封官固辞不受?那么王家此时辛辛苦苦筹措的粮草,岂非捐出去只为听个响?而且还是跟在顾承业的屁股后面听个响?
王济此时只觉得颅中嗡嗡作响,再度抬首时只见陆昭款款从人群中走出,身后不乏骥从属官。柳匡如等自然跟随其后,然而在人群中,王济也看到了卫渐的身影。
卫渐抬首也看到了自己的属长,连忙慌张地避开了王济的目光,一边转身跟着柳匡如回到了台省办公的地方,一边思考着下一步怎么和陆昭说说解决一下自己的转任问题。
王济深吸一口气,他知道此时自己已经别无选择,因此他向前一步,拦住了众星捧月的陆昭:“陆中书,尚书台有要事,不知中书可否过往一叙。”
陆昭也明白是时候和王家摊牌了,也就不再故作姿态,拜别众人之后,单独与王济来到了尚书的办公之所。
“不知尚书令有何教我?”
第196章 木樨
月底议事, 元澈并陆昭、魏钰庭几人将几件重要事宜敲定之后,便各自落座整理相关文移。院中瓷缸中奉养的菡萏早已凋萎枯黄,在水面上漂零旋转, 乌云还未攀上鸱吻,便已有秋光谢, 雨意生。
金城攻破, 玉京宫也饱受战火侵扰,宫人散去大半,已无多余人手在花草树木上用心。如今遂至深秋, 北风寒峭,这些宫人不得不辗转流连至苑中各处, 捡拾薪柴,提前准备过冬用度。
台中艰难已是至此, 其他地方也未必宽裕。元澈半披裘衣,奋笔疾书, 待最后收尾加印落成,文移便移至右方, 同时一手从左侧堆积的文移中取出一份打开, 放在案上御览。
元澈的目光偶然越过如山垒牍,见自己的案前不知何时多出几支木樨花,金粟凝香, 胆瓶深护。忽然殿门半开,小侍躬身顺着堂风走近殿内,那花枝也随之摇晃, 抖落一身柔黄。似是因此花枝稀疏, 元澈便看到斜对正坐的陆昭,见她狐裘上领子包裹的甚严, 心中方觉得平静些,落眼却发现她提笔的手仍不似
平时端稳,胸口便也是着寒一般,颤抖三分。
恰巧小侍入内撤换火盆,元澈低头书写,只作无意道:“碳热体燥,把炭盆东移稍许。”
内侍似未领会到位,见元澈仍披裘衣,于是添加炭火后,也仅将炭火稍作撤移。元澈无奈,也不好当着魏钰庭的面指出,便假借起身察看魏钰庭所撰文移,行走至炭盆处时,弯身将炭盆重新挪到自己中意的位置上。她的余光不经意间捕捉到那只执笔手微微停顿,便忙慌转身,察看魏钰庭桌上的文移。
时下条件简陋,行台中枢用度也是捉襟见肘,粮草之患目前算是解决,但是大量物资短缺也让即将到来的冬日难以为继。元澈与陆昭等人也只能先以身作则,将自己的配给减去大半。然而行台不乏膏粱子弟,家中多有贴补,即便是太子之位,中书之权,也不能要求旁人与自己划一,从而徒伤人望。 ↑返回顶部↑
王济闻言也不由得心生疑窦。王叡继续道:“若是陆中书有意和我家对垒,如今当把明细藏好,以防我等筹措压住顾承业,从而占据首望。要知道,这一百万斛虽然数目巨大,但对于我家来讲,若是用强,并非凑不出来。”
王济此时也有了眉目:“这个名目是要逼我们去凑的。”
王叡应是:“如今行台的封官都没有定下来,她想必也是在等。行台缺粮,非一家所能承担,与其事后给王家更大的官来换取粮草,倒不如现在拉我们上岸。最后损失也不过是顾承业的首望而已,本来以顾承业的资历,还是难任一署之长。”
“既如此……”王济略微沉吟。
“既如此,父亲不如暂时归台。”王叡道,“百官大封,没有尚书令也是难以正名,借此也可亲自和陆家谈一谈。粮草我等倾力筹措,褚氏那边原本预备了银钱大殿,想来也不必在花出去了。褚氏那里已无回旋余地,倒不如将余力用在行台。”
九月底,王济如期归台,尽管署中人满为患,但是经历了金城所发生的种种事件之后,众人看待他的目光已不复如常。其实世族多有不堪的背景,只是如今王门自己坐在了舆论的风口上,要想下来,只怕也要费上一番功夫。
王济如今仅以从容淡然应对,期望以此获得一个宠辱不惊的声望以挽回颓势,同时也小心甄别着风口与暗影中的每一个人。
舆论之战便是如此,百姓之意也好,世族之意也罢,未必就是正义的代名词。它既可野蛮生长,也可被随意揉弄,汹涌时自由大江东去的气势,但浪潮之下,也不乏泥沙与污秽——即是无关者粗暴的选择,也是有关者不堪的背叛。
授官之议的日期将定,但是陆诏仍未找上自己,王济不由得心绪纷乱,终于在一日下午准备前往陆昭署衙亲自询问。然而当他刚刚走出自己的书房后,却发现外面尚书台的办公区域已空无一人。王济寻到小侍问了才知道,大部分人已奔赴至太子官署前。
王济匆匆随行,中道却忽然听闻一个令他惊愕万分的消息。
顾承业捐粮五十万斛,却固辞授官!
“你可听闻顾郎君中秋门下之言?世道之衰,不忍睹之,愿以家纾难,捐粮五十万斛。”
“顾郎君清妙高标,盛德绝伦啊。”
“我等亦当效仿之,捐输粮草乃为国难,岂是为区区官位?”
王济此时几近神滞。顾承业此次捐粮只有五十万斛,并非百万斛啊?而且封官固辞不受?那么王家此时辛辛苦苦筹措的粮草,岂非捐出去只为听个响?而且还是跟在顾承业的屁股后面听个响?
王济此时只觉得颅中嗡嗡作响,再度抬首时只见陆昭款款从人群中走出,身后不乏骥从属官。柳匡如等自然跟随其后,然而在人群中,王济也看到了卫渐的身影。
卫渐抬首也看到了自己的属长,连忙慌张地避开了王济的目光,一边转身跟着柳匡如回到了台省办公的地方,一边思考着下一步怎么和陆昭说说解决一下自己的转任问题。
王济深吸一口气,他知道此时自己已经别无选择,因此他向前一步,拦住了众星捧月的陆昭:“陆中书,尚书台有要事,不知中书可否过往一叙。”
陆昭也明白是时候和王家摊牌了,也就不再故作姿态,拜别众人之后,单独与王济来到了尚书的办公之所。
“不知尚书令有何教我?”
第196章 木樨
月底议事, 元澈并陆昭、魏钰庭几人将几件重要事宜敲定之后,便各自落座整理相关文移。院中瓷缸中奉养的菡萏早已凋萎枯黄,在水面上漂零旋转, 乌云还未攀上鸱吻,便已有秋光谢, 雨意生。
金城攻破, 玉京宫也饱受战火侵扰,宫人散去大半,已无多余人手在花草树木上用心。如今遂至深秋, 北风寒峭,这些宫人不得不辗转流连至苑中各处, 捡拾薪柴,提前准备过冬用度。
台中艰难已是至此, 其他地方也未必宽裕。元澈半披裘衣,奋笔疾书, 待最后收尾加印落成,文移便移至右方, 同时一手从左侧堆积的文移中取出一份打开, 放在案上御览。
元澈的目光偶然越过如山垒牍,见自己的案前不知何时多出几支木樨花,金粟凝香, 胆瓶深护。忽然殿门半开,小侍躬身顺着堂风走近殿内,那花枝也随之摇晃, 抖落一身柔黄。似是因此花枝稀疏, 元澈便看到斜对正坐的陆昭,见她狐裘上领子包裹的甚严, 心中方觉得平静些,落眼却发现她提笔的手仍不似
平时端稳,胸口便也是着寒一般,颤抖三分。
恰巧小侍入内撤换火盆,元澈低头书写,只作无意道:“碳热体燥,把炭盆东移稍许。”
内侍似未领会到位,见元澈仍披裘衣,于是添加炭火后,也仅将炭火稍作撤移。元澈无奈,也不好当着魏钰庭的面指出,便假借起身察看魏钰庭所撰文移,行走至炭盆处时,弯身将炭盆重新挪到自己中意的位置上。她的余光不经意间捕捉到那只执笔手微微停顿,便忙慌转身,察看魏钰庭桌上的文移。
时下条件简陋,行台中枢用度也是捉襟见肘,粮草之患目前算是解决,但是大量物资短缺也让即将到来的冬日难以为继。元澈与陆昭等人也只能先以身作则,将自己的配给减去大半。然而行台不乏膏粱子弟,家中多有贴补,即便是太子之位,中书之权,也不能要求旁人与自己划一,从而徒伤人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