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清欢 第181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姚欢则哑然失笑。
  段正严的意思,她懂,段正严的耿直,她也欣赏。
  只是,一想到邵清被比作了段正淳,虽然此段正淳非彼段正淳,仍然,很让人出戏。
  你哪怕将他比作萧峰,也行呀。
  ------题外话------
  明天周日请假一天,周一更新。多谢各位担待啊。
  第304章 千古风流人物(上)
  从筠州出发前往惠州前,姚欢和邵清向苏辙说明了段正严的来历。
  苏辙的惊喜溢于言表。
  以唐时南诏为前身的大理国,比宋帝国的建立,还早了二十余年。在大宋王朝的外交史中,大理几乎是唯一一个始终温顺且助力良多的邻居。
  不说西夏,即使已经与大宋定纷止争百年的辽国,亦不会在官方的榷场里,售卖武器与马给大宋。
  宋军从西夏人手里部分地夺回养马区域之前,极度缺乏马匹的大宋帝国,转向偏安西南一隅的大理国购买马匹。
  尤其是王安石变法后,宋廷对于西夏由防御转为主动出击,成都府路、梓州路的官员先后奉命,出使大理国购买马匹。
  当时,大理国的掌权者们,也是相当会做生意了,不仅兴高采烈地卖马,还很贴心地问宋朝官员:“铜和铁你们要不要?我们这里也有哎……”
  苏辙虽不是变法派,但做过帝国副宰相的他,自是深知马、铜、铁这些战略资源的重要性,对大理这个邻国政权,岂会不存感念?
  苏辙又是士大夫阶层里公开认同佛、道思想的人,并不独尊儒学,故而对于来自大理这个佛教治邦之地的王子,更充满了善意。
  段正严,倒一改往日小童般的热情多话,表现出平静的承诺之意:“苏公,晚辈昨日方晓得环庆路旧案的一些原委。目下邵兄与姚娘子要急赴惠州移栽胡豆树苗,若京城有诏来,晚辈愿与自家这些侍卫,护苏公北上。”
  “京城有诏来”这五个字,说到了苏辙的心里。
  这两日,他辗转反侧,彻夜无眠。
  谪居筠州两年,他自认心如止水,潜心向学。
  去岁末,只应宣仁之诬传遍大江南北,苏辙才毅然追随兄长苏轼,上书言事。
  履行完一位士大夫最后的发声职责后,他已平静地准备接受朝廷极刑处置。
  那些时日,苏辙每晚,头一挨枕头,就能睡着。
  现在,他反而睡不着了。
  他想起了司马光……
  他二苏兄弟,真正的恩师乃欧阳修,他们并非司马光的拥趸,甚至对此公的执拗古板颇为不喜。
  故去多年的司马文正公,忽然莅临苏辙的脑海,乃是因为,苏辙记得,元祐初年,司马光被起复时,已经七十岁了。
  他苏辙,今年才五十七岁。
  这次环庆路旧案里,就算蔡京如苏颂所愿,被曾布斗走,御前首宰章惇,仍在。
  曾布难道不趁热,做点儿什么,让自己在朝中与章惇抗衡的力量,充实一些?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