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节(4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对于弹幕后的观众来说,大概只是觉得跟着男子的视角,十分有画面感,勾起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回忆而已。
  但是对于创作者们来说,要达到这个目的却并不简单,这样长的一段镜头,主角、配角、群演、场面调试、灯光、置景、摄影、轨道所有环节,至少涉及上百个工作人员,在这个镜头里要全部精准地完成动作,任何一个人出差错,这段镜头就作废;
  譬如男子骑车和老汉打招呼的这个点,摄像机在轨道上去追随捕捉,男子和自行车、老汉抬头的瞬间、镜头的位置,必须完全不差,才能让观众的视角完完整整地看到男子和老汉打招呼的过程。
  但凡自行车速快一点,或者摄像机速度慢一点,镜头可能就只拍到男子的背影;要是老头抬头的速度慢一点,镜头就捕捉不到他的神情;更不要说其他还有灯光、道具、布景的工作人员……所有人任何一个出了岔子,从进巷口、到在面店坐下来这一长段镜头就要全部作废,从头再来重拍,这拍摄难度可想而知。
  也正因为一镜到底的拍摄难度极大,这也是国际上许多名导热衷挑战的运镜方式之一,许多影史上的经典都曾以这种方式拍摄。虽然这段镜头只有短短几分钟,但一镜到底的意识却是十分清晰的,这片子可不是现在的作品,在那个资讯不甚发达的年代就能挑战一镜到底,可见导演不是凡人。
  这样的镜头,它的优势也是毋庸置疑,观众跟着男子一路走来,潜意识里,已经勾勒出这个男子的环境,这条街巷是那个时代某个城市的一角,像男子和老头打招呼这个片段,足以让观众推测出男子多半也是这条街巷的长住居民,否则他不能跟左邻右舍这么熟悉,因为大量的细节自然而然涌入脑海中,也勾起了观众记忆的共鸣,自然他们也进入了故事的情境。
  待到那男子坐下,热腾腾的面条端上了桌,他浇上醋,吸溜一口,弹幕上的一反应都是:
  </div>
  </div>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